宋代边贸与民族关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边贸与民族关系

引言

若将中国历史比作一幅绵长的织锦,宋代无疑是其中最复杂也最生动的一段——它既有”华夏正朔”的文化自信,又因疆域收缩被迫与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并立;它创造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经济繁荣,却也承受着”靖康之变”的切肤之痛。在这战与和的交替中,边贸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将宋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命运紧紧相连。它不仅是茶叶、丝绸与马匹、皮毛的交换,更是文化认同的萌芽、利益博弈的场域,甚至是战争阴云下最后的”和平通道”。要理解宋代的民族关系,绕不开边贸这把”钥匙”。

一、边贸兴起的历史土壤:分裂格局下的生存智慧

1.1地理与政治的”边界困境”

北宋开国时,疆域已远不及汉唐。幽云十六州被辽占据,河西走廊为西夏控制,西南有大理国,海上虽通南洋,陆上却被各民族政权围成”环形包围圈”。这种地理格局带来双重压力:一方面,宋需要从周边获取战马、盐、药材等战略物资(中原缺马,骑兵建设始终受限);另一方面,辽、西夏等政权虽武力强盛,却缺乏粮食、纺织品、瓷器等生活必需品,经济结构存在天然短板。

以辽为例,其统治区域”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但手工业薄弱,贵族阶层对宋的丝绸、茶叶”嗜之如命”。西夏更典型,境内”岁无耕获”,“尺布至直钱数百”,连皇室用的瓷器都依赖宋的输入。这种经济互补性,让”边界”从军事对峙的前线,逐渐演变为物资流通的枢纽。

1.2从战争到互市的政策转向

宋初并非没有”武力统一”的尝试。宋太宗两次北伐幽州,结果高粱河惨败;宋真宗时辽军南下,直抵澶州城下。但战争的代价过于沉重: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日费钱千万”,士兵伤亡动辄数万。而辽、西夏同样难以承受长期战争——西夏与宋交战十年,“民不敢耕,财用不给”,出现”饮无茶,衣无帛”的困境。

于是,“以和为贵”的边贸政策逐渐取代单纯的军事对抗。澶渊之盟(1005年)后,宋辽约定”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同时”许沿边互市”,这是宋代官方边贸制度化的起点。此后,宋夏、宋金之间虽多次爆发战争,但每次和议后都会恢复或增设边贸场所,形成”战-和-市”的循环模式。

1.3边贸网络的空间分布

宋代边贸的地理布局与政权边界高度重合。宋辽边界以白沟河为界,榷场(官方贸易市场)主要设在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州);宋夏边界沿横山一线,榷场集中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金对峙时,淮河-大散关成为新边界,榷场移至盱眙(今江苏盱眙)、襄阳(今湖北襄阳)等地。这些榷场如同”边界上的集市”,辐射周边数百里,甚至吸引更远的回鹘、吐蕃商人前来交易。

二、边贸的多重面相:官方、民间与朝贡的交织

2.1榷场:官方主导的”规范交易”

榷场是宋代边贸的核心形式,由双方政府设立并严格管理。以宋辽雄州榷场为例,场地四周有围墙,设门出入,每日卯时(早5-7点)开放,申时(下午3-5点)关闭。交易前,商人需向”榷场使”(官方管理员)登记,核验货物(禁止交易兵器、铜钱、书籍等),缴纳”抽解”(关税,通常为10%),然后由”牙人”(中介)引领与对方商人议价。

宋输出的商品以”民生刚需”为主:茶叶(尤其是建州龙凤团茶,辽贵族视为珍宝)、丝绸(两浙的罗、绢最受欢迎)、瓷器(定窑白瓷、景德镇青白瓷)、书籍(儒家经典、医药方书);输入的则是战略物资与特产:辽的马匹(每年通过榷场输入数千匹)、牛羊、皮毛(紫茸、貂皮),西夏的青盐(物美价廉,一度冲击宋的解盐市场)、麝香、柴胡,金的北珠(松花江珍珠)、人参。

这种”官方背书”的交易,既满足了双方的经济需求,又便于政府控制风险。比如宋规定”不许以米谷、金铁、兵器交易”,防止战略资源外流;辽则限制”战马不得过百匹”,避免宋增强骑兵实力。

2.2走私:禁令下的”暗潮涌动”

官方榷场虽规范,却无法满足所有需求。一方面,榷场交易受政治关系影响大(如宋夏交恶时,保安军榷场关闭);另一方面,部分商品被严格禁止(如铜钱,宋规定”以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抵死”),但辽、西夏”得中国(宋)钱,皆销为器”(制作铜器利润极高),走私利润可达数倍。

走私的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商人夜间用小船偷渡淮河,“载茶货私渡”;有的贿赂守边士兵,“以锦绮易马,隐税不报”;甚至出现”官商勾结”——部分边将为牟利,默许走私,有的甚至自己参与。比如北宋名将种世衡在西北任职时,曾”纵属羌入塞贸易”,实则是利用羌人做走私中介。

走私虽不合法,却客观上弥补了榷场的不足。宋夏关系紧张时,民间走私的茶叶、布匹仍能流入西夏,避免其经济彻底崩溃;辽境的汉人百姓也通过走私获得铁锅、农具,维持基本生产。

2.3朝贡:政治外衣下的”特殊贸易”

朝贡是宋代边贸的另一种形式,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辽、西夏、大理等政权定期向宋”进贡”,宋则”回赐”大量财物,这种”贡-赐”本质上是不平等的贸易——比如西夏进

文档评论(0)

134****21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