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制度与文官体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制度与文官体制

一、引言:文运与政道的千年纠缠

清晨的国子监里,晨钟未响,书声已起。那些捧着《诗经》《论语》的学子或许不知道,他们手中的经卷,正悄悄编织着一张连接文学与政治的大网。从西周的”学在官府”到明清的八股取士,从”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唐文,中国古代的文学制度与文官体制如同并蒂莲,根系相连,花叶相映。这种独特的文化-政治共生关系,不仅塑造了”士大夫”这一特殊群体,更让”文以载道”的精神深深融入治国理政的血脉。要理解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独特性,绕不开文学制度这把钥匙;要把握传统文学的发展脉络,也必须回到文官体制的土壤中去寻根。

二、早期奠基:从”学在王官”到”以文取士”的萌芽

(一)西周”六艺”:贵族文官的文学启蒙课

翻开《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的记载,揭开了中国最早的文官培养体系的面纱。这里的”六艺”绝非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一套完整的文学-政治教育体系。比如”礼”不仅是仪式规范,更是用《仪礼》《周礼》等文献构建的等级秩序;“乐”也不只是音乐,《诗经》中的”雅”“颂”正是贵族宴飨时的唱词,暗含着”移风易俗”的政治意图。

我曾在陕西周原遗址看到过西周的青铜”射侯”(箭靶),靶心刻着”礼乐”二字——这不是装饰,而是在射箭训练中也要强化对礼乐文化的认同。当时的贵族子弟,从八岁入”小学”学识字、习洒扫,到十五岁入”大学”学”六艺”,最终要成为既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又能”诵诗三百,授之以政”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本质上是通过文学(广义的文化知识)塑造政治认同,为后来的文官制度埋下了”文政一体”的基因。

(二)汉代察举:文学成为选官的显性标准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汉代,“学在王官”的贵族教育逐渐向”学在民间”过渡,选官制度也从”世卿世禄”转向”察举征辟”。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贤良文学”科的设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的诏书里,明确要求各郡国举”孝廉”,而”文学”成为重要考察内容——这里的”文学”不是现代意义的纯文学,而是包括经学、史学、诸子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记得读《汉书·董仲舒传》时,对他的”天人三策”印象极深。那篇对策洋洋洒洒数千言,引《春秋》《尚书》为据,既谈”更化”改革,又论”独尊儒术”,最终让汉武帝拍案叫绝。这不是偶然,因为当时的察举考试,“对策”的优劣直接决定能否入仕。像公孙弘这样出身放猪娃的平民,正是凭借”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文学素养,最终官至丞相。可以说,汉代的察举制首次将文学能力与政治才能划上了等号,让”读书入仕”成为社会共识。

(三)赋家与郎官:文学侍从的政治实践

如果说察举制是”正途”,那么汉代还有一条特殊的入仕通道——以文学才华被皇帝征召为郎官。司马相如的故事最具代表性:他写《子虚赋》《上林赋》,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帝国气象,汉武帝读了感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结果一见面就封他为郎。这些”文学侍从”虽然平时陪皇帝打猎、写赋,但经常能参与朝政。比如东方朔写《谏起上林苑疏》,用”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价亩一金”的具体数据,劝阻汉武帝扩建园林,既有文学感染力,又有现实说服力。

这种现象背后,是统治者意识到:文学不仅是”润色鸿业”的工具,更是培养官员政治敏感度的阶梯。那些能写出”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主父偃语)的文人,往往更能洞察民生疾苦,这对构建高效的文官体系至关重要。

三、制度成型:科举时代的文学-文官深度绑定

(一)从”九品中正”到科举:文学成为公平的标尺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让选官权落入世家大族手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弊端,倒逼出隋唐的科举制。而科举制之所以能打破门第垄断,关键就在于它找到了一个相对公平的衡量标准——文学能力。隋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唐代完善为”帖经、杂文、策论”三场考试:帖经考对儒家经典的记忆,杂文考诗赋写作,策论考对时务的分析。这其中,诗赋最能体现个人才学,因为它无法靠家族背景提前准备。

我曾在敦煌文献中看到唐代的科举范文,比如《终南山望余雪》的应试诗,祖咏只写了”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却因”意尽而止”被考官录取。这种”以诗取士”的规则,让无数寒门子弟看到希望。比如白居易,出身小官僚家庭,通过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最终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士及第,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自豪。

(二)文人官僚的双重身份:从诗人到父母官

科举制下的文官,往往兼具”文人”与”官僚”双重身份。他们在寒窗苦读时,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人;入仕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官员。这种身份转换,在唐代尤为明显。比如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家,又是任潮州刺史时驱鳄鱼、兴学校的实干家;柳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3月25日上传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从业证书、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