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文解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核心主旨: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深沉眷恋

文章的核心思想,并非单纯地赞美北平(北京)秋天的美景,而是表达作者对一种特定审美境界的追求与眷恋。这种境界,郁达夫用三个词精准地概括了:清、静、悲凉。

“清”:指清澈、清爽,是一种不浑浊、不黏腻的纯粹感。体现在高远的碧空、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静”:指寂静、安宁,是一种远离喧嚣的内心平和。体现在“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以及秋蝉衰弱的残声。

“悲凉”:这是文章情感的底色,也是解读的关键。这里的悲凉不是悲伤、绝望,而是一种有文化底蕴的、高级的审美体验。它融合了个人身世之感、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以及对自然规律(盛极而衰)的深刻体悟。这是一种“深沉”的美。

郁达夫之所以不远千里从杭州赶赴北平,就是要饱尝这“秋味”,而这“秋味”的精髓,正是这“清、静、悲凉”。

二、结构与思路:层层递进的秋味品鉴

文章的结构清晰而巧妙,宛如一首散文诗。

开篇点题,对比突出(第1-2段):

开头直言不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立刻亮出核心观点。

通过江南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的温润、模糊,反衬出北国之秋的浓烈、真切、十足,表达了自己“想饱尝一尝”的迫切心情。

主体绘景,五幅秋景图(第3-11段):

这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没有选取皇家园林、名胜古迹等宏大场景,而是聚焦于寻常巷陌、百姓家常的景物,通过这些“小”场景来体现“大”意境。

秋院晨景(小院牵牛):“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破败的环境与生命的色彩形成对比,突出了“清”与“静”。

秋槐落蕊:这是“静”的极致描写。通过视觉(铺得满地)、触觉(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听觉(声音也没有)的细腻描写,将那种只能意会的寂静感具象化,充满了诗意和物哀之美。

秋蝉残声:蝉声本是聒噪的,但“衰弱的残声”和“啼唱”一词,立刻赋予了它生命尽头的美感,是“悲凉”的典型意象。

秋雨话凉:通过都市闲人“唉,天可真凉了——”的微叹,以及“了”字尾音的韵味,写出了北方人的豁达与秋的凉意,人情与秋景交融。

秋日佳果:枣子、柿子等果实“成熟到八九分”,正是最好的时候,为清静的秋景增添了一抹亮色和生机,体现了秋的充实。

议论深化,中西对比(第12段):

作者跳出具体景物,从中外文人墨客对“秋”的咏叹入手,指出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而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从文化层面深化了故都之秋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结尾照应,直抒胸臆(第13-14段):

再次与南国之秋对比,并用强烈的感叹句收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极端化的表达,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推向了最高潮。

三、艺术特色与写作手法

以情驭景,情景交融:全文所有景物都经过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过滤和选择。他不是客观记录,而是主动寻找能体现其“清、静、悲凉”心境的景物。景即是情,情寓于景。

对比烘托,效果强烈:贯穿全文的南北秋景对比,使故都之秋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语言精炼,韵味悠长:

多用短句、整句:如“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动词精妙:“泡一碗浓茶”、“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些动词细腻传神。

口语化与文人语结合:既有“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样娓娓道来的口语,也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这样的典雅词句,雅俗共赏。

感官描写细腻:充分调动了听觉(驯鸽的飞声、蝉声、雨声)、视觉(碧空、蓝朵、枣子)、触觉(落蕊的柔软、秋雨的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和沉浸感。

四、深层意蕴与时代背景

写作此文时(1934年),中国社会动荡,郁达夫本人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笔下的“悲凉”,既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故都北平,作为历朝古都,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的沧桑感,正与作者内心的“悲凉”相契合。因此,他对“故都的秋”的追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一种精神家园和文化根脉的追寻与守望。

总结:

《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散文,它是一篇用整个身心去体验和感悟的“秋的颂歌”。它颂扬的是一种深沉、含蓄、带有悲剧美的审美境界。通过解读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学习到高超的写作技巧,更能学会如何用一种更深邃的眼光去审视自然、感悟文化、体察内心。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