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八一建军节退伍军人座谈会发言
各位老战友、老班长:
今天坐在这里,看着大家熟悉的面孔,我恍惚又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军号声划破晨雾,我们穿着作训服在操场上踢正步,汗水顺着帽檐滴在水泥地上,晕开一个个深色的圆点。那时候总觉得“八一”是个遥远的节日,是电视里的授勋仪式,是报纸上的英雄故事;可现在才明白,这个日子早已经刻进了我们的骨血里——它是老兵们聚会时碰杯的声响,是整理旧军装时抖落的弹壳,是听到军歌时突然绷紧的脊背。
先说个“糗事”吧。我刚退伍那年,在社区当网格员。有天夜里接到电话,说小区里两户人家因为停车位吵架,双方都喊了亲戚朋友,场面快控制不住了。我穿着便装冲过去,远远就听见骂声,人群里有人推搡。那一瞬间,我下意识把外套一甩搭在胳膊上,弓着背就往人堆里钻——这是当年在战术训练里学的“低姿匍匐”动作,虽然现在用不着匍匐,但“往前冲”的本能还在。挤进人群后,我大喝一声“都住手!”,所有人都愣了。后来有居民跟我说:“小王,你那嗓子跟军训时教官喊口令似的,吓得人一哆嗦。”那天我站在两家人中间,像当年站哨时守着弹药库一样,用了半小时把矛盾理清楚,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结束时,有位大爷拍我肩膀:“小伙子,你这股子劲儿,一看就是当过兵的!”
这句话让我突然明白:部队给我们的,从来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武器”。我们在新兵连练过的“三声三相”(歌声、掌声、番号声,站相、坐相、走相),在战术场爬过的铁丝网,在深夜紧急集合时摸黑打背包的手速,在靶场据枪时压得肩膀生疼的重量……这些看起来“过时”的东西,其实早已经变成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遇到麻烦不绕着走,说话做事有准头,哪怕再急也能沉住气。
去年防汛期间,我们社区旁边的河道水位暴涨,需要连夜装填沙袋加固堤坝。我在业主群里发了条消息:“当过兵的兄弟,跟我上!”半小时不到,来了12个人,有开货车的司机,有送外卖的骑手,有自己开小超市的老板,还有刚退伍两年的“小字辈”。大家到了现场,有人自动站出来分任务:“老张,你带几个人装沙袋,注意手法,石子别太满,不然扛不动;小李,你负责运输,记着当年拉练时的‘接力跑’,两个人一组,别单干;我和老陈守着铲车,保证物料跟得上。”那场面,像极了当年野外驻训时的分工——没有命令,没有催促,该干什么、怎么干,大家心里门儿清。我们从晚上八点干到凌晨三点,装了两千多袋沙袋,手磨出了泡,腰直不起来,但没人喊累。后来社区主任说:“你们退伍兵来了,我心里就踏实,因为你们知道‘任务’两个字怎么写。”
这些年,我也见过战友们的“不容易”。有位老班长,退伍后在工地当安全员,有次为了阻止工人违规操作,被骂“多管闲事”;还有个同年兵,自己开修理厂,有回遇到客户故意挑刺儿,他咬着牙赔笑脸,转身却在车间里对着工具发了半小时呆。但每次聚会时,大家聊起这些,最后都会哈哈一笑:“当年在戈壁滩上驻训,零下二十度守雷达,手冻得握不住笔,不也挺过来了?现在这点儿事儿,算啥!”
前几天整理老物件,翻出了当年的《士兵手册》,扉页上写着:“军人的价值,不在军装在不在身上,而在心里的火种什么时候熄灭。”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我们社区有位80岁的老复员军人,抗美援朝时当过卫生员,现在腿脚不便,可每次社区组织公益活动,他都让女儿推着轮椅来,坐在旁边给大家递水;还有位战友,退伍后得了慢性病,不能干重活,却坚持在小区里当义务调解员,三年调解了50多起纠纷。他们用行动告诉我:军装会旧,军龄会变,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基因,早就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这不是口号,是我们面对生活时的底气,是遇到困难时的脊梁。
上个月,我带儿子去参观军博园,他指着坦克问:“爸爸,你开过这个吗?”我说:“没开过,但爸爸当过步兵,在山里拉过练,在靶场打过枪。”他又问:“那你现在不穿军装了,还是军人吗?”我蹲下来跟他说:“儿子,军人是一种样子——站得直,说得准,做得稳;军人是一种声音——遇到危险时先喊‘我上’,看到困难时先想‘我来’;军人是一种味道——汗水里有泥土的腥,手心里有老茧的硬,心里有团火,永远烧不熄。爸爸现在不穿军装了,但爸爸还是军人。”
各位战友,我们脱下军装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五年,有的二十年,有的三十年,但有一样东西永远不会变——我们在军旗下举过的手,喊过的“到”,流过的泪,拼过的命。今天是八一,不是“告别”的日子,是“归队”的日子。不管我们现在是在工地搬砖,在办公室敲键盘,还是在田间地头种庄稼,只要我们想起当年的番号,想起班长的批评,想起战友的鼓励,我们就还是那个在训练场上咬着牙冲过终点线的兵,还是那个在哨位上冻得跺脚却不肯离岗的兵,还是那个把最后一口水让给战友的兵。
最后,我想说:老班长们,老战友们,咱们往后的日子,还得像在部队时那样——互相帮衬,互相打气。谁家里有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