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宰相制度的多层结构.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宰相制度的多层结构

引言

站在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前,指尖拂过斑驳的唐碑,仿佛能触摸到一千多年前长安城的政治脉搏。在那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宰相作为”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的核心角色,其制度设计既承载着治理庞大帝国的现实需求,又折射出权力制衡的政治智慧。而当历史的指针转向宋代,汴京的虹桥下商船往来如织,朝堂之上的宰相制度已悄然完成从”三省共理”到”多轨分治”的蜕变。唐宋两朝虽相隔不过百年,宰相制度却呈现出鲜明的”多层结构”特征——这种结构不是简单的机构叠加,而是权力分配、职能分工、人员构成的立体网络,既保证了行政效率,又实现了权力制约。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机构设置、权力分配、人员构成三个维度,拆解唐宋宰相制度的多层密码。

一、唐代前期:三省制下的”横向分层”

1.1三省分职: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立体架构

唐高祖李渊定鼎长安后,在制度设计上选择了”踵武隋制”,但对宰相制度的调整却体现出独特的政治智慧。隋朝虽设三省,但实际权力集中于尚书省,导致”事无不总”的尚书令权重难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三省制真正走向成熟,形成了”中书出令、门下审驳、尚书执行”的清晰分工。

中书省位于太极宫的右省,负责起草诏令。其长官中书令虽为正三品(后期升为二品),但实际权力体现在”参决军国大政”。比如贞观年间,房玄龄任中书令时,需要根据皇帝的意旨或臣僚的奏议,拟定具体的诏敕文本。这些文本并非简单的”传声筒”,而是需要中书舍人”五花判事”——七名中书舍人各执己见,再由中书侍郎、中书令综合意见,形成初稿。这种”群策群议”的机制,从源头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

门下省的”封驳”之权最能体现唐代宰相制度的制衡色彩。位于左省的门下省,长官侍中同样是三品大员,其核心职能是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果认为内容有失偏颇或不合礼法,门下省可以”涂归”——直接在诏敕上涂改后退还中书省重拟。《唐会要》记载,贞观三年,中书省起草的一份关于征调十八岁男子的诏令,被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以”违反《武德令》中二十一岁成丁”为由驳回,最终唐太宗采纳了门下省的意见。这种”不经凤阁鸾台(中书、门下代称),何名为敕”的制度设计,让决策过程形成了”中书-门下”的双向制约。

尚书省作为执行机构,看似处于权力链条的末端,实则是国家行政的中枢。尚书令因李世民曾担任此职而长期空置,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尚书各管一摊,比如吏部负责官员铨选,户部掌管户籍赋税,这种”条块结合”的执行体系,让中央决策能够有效落地。值得注意的是,尚书省虽不参与决策,但通过”上省议”制度,六部可以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中书、门下,形成”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

1.2同平章事:打破长官垄断的”身份分层”

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虽为法定宰相,但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逐渐通过”加衔”的方式,让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最典型的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设置。这些加衔官员原本可能是六部尚书、御史大夫,甚至是资历较浅的谏议大夫,他们虽无三省长官的正式头衔,却能进入政事堂参与决策。

这种”身份分层”的设计,本质上是为了防止三省长官权力固化。比如唐高宗时期,李勣以”同中书门下三品”身份参与朝政,而当时的中书令、侍中多为关陇贵族,李勣作为山东豪杰的代表,其参与决策打破了关陇集团对相权的垄断。更有意思的是,武则天时期,甚至出现了”北门学士”——这些被特许从玄武门(非朝堂正门)进入禁中的文学侍从,虽无宰相头衔,却能起草”内制”(重要诏令),实际上成为另一层”编外宰相”。这种”正官-加衔-侍从”的身份分层,让宰相群体从”固定班子”变成了”流动团队”,既保证了决策的广泛性,又加强了皇帝对相权的控制。

二、唐代中后期:使职差遣与翰林学士的”纵向渗透”

2.1安史之乱后的制度裂变:从”常态”到”临时”的权力重构

开元盛世的华彩之下,隐藏着制度僵化的危机。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崩溃,土地兼并、边患频仍等新问题层出不穷,三省制的”常态分工”已难以应对。唐玄宗时期开始大量设置”使职”,如度支使、盐铁使、节度使等,这些”因事设官”的临时职位,逐渐从边缘走向核心,形成对原有宰相权力的纵向渗透。

以财政领域为例,原来的户部负责全国财政,但面对”两税法”改革、榷盐专卖等复杂事务,户部的常规运作效率低下。于是,度支使、盐铁转运使等使职应运而生。这些使职直接对皇帝负责,绕过尚书省的六部体系,能够快速调配资源。比如刘晏任盐铁转运使时,通过改革漕运,将江淮粮食运抵长安的时间从数月缩短到数十日,这种效率是常规行政体系难以实现的。到了唐德宗时期,“三司使”(度支、盐铁、户部)逐渐成为固定职位,其长官虽非法定宰相,却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形成了”财政宰相”的新层级。

2.2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