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团座谈会个人发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群团座谈会个人发言

各位领导、同仁:

我是XX社区群团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李芳,主要负责联系社区内的妇女、青年、老年群体以及新业态劳动者。今天坐在这里,想和大家掏掏心窝子,聊聊这三年在一线服务中遇到的真实故事、摸到的群众需求,也说说我们的困惑与尝试。

先从上个月的一次家访说起。那天我去看望72岁的王阿姨,她独居,子女在外地工作。敲门时,她正扶着墙挪步,说最近膝盖疼得厉害,想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药,但走过去要20分钟,实在撑不住。这不是个案。我们做过统计,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38%,其中40%是空巢或独居,他们最常说的需求不是“搞活动”,而是“能不能帮忙取个药”“下楼取快递时帮我捎桶水”“晚上要是突然不舒服,有人能及时知道”。去年冬天,有位83岁的张爷爷半夜犯心绞痛,手机没电没打通120,要不是楼组长每天固定时间打电话“查岗”,后果不堪设想。这些细节让我明白,对老年群体来说,“被看见”“被惦记”比一场热热闹闹的文艺演出更重要。

再说说青年。社区里有个“创业孵化园”,聚集了30多家小微企业,其中80后、90后负责人占75%。去年我们办了场“青年茶话会”,原本想聊聊“如何丰富业余生活”,结果大家七嘴八舌全在倒苦水:“招不到合适的人,小公司没吸引力”“社保公积金办理流程太复杂,没人教”“和物业因为水电费公摊吵了半年,没人调解”。有个做短视频运营的小伙子说得直白:“我们不是要免费场地,是需要有人帮我们对接资源——比如高校的实习生、法律机构的免费咨询、甚至社区能不能牵线让大公司带带小团队?”后来我们试着建了“青年需求清单”,把“招聘协助”“政策解读”“矛盾调解”作为重点,联合街道人社所、律所、辖区国企开了三场“资源对接会”,有5家小公司招到了兼职设计师,2家通过国企推荐拿到了外包订单。现在这些年轻人见了我们,会主动说“李姐,下周我们想办个直播带货培训,能帮忙联系农产品合作社吗?”——群团工作的价值,可能就藏在这些“被需要”的细节里。

还有一群人容易被忽略,就是新业态劳动者。社区里有120多名外卖骑手、快递员,他们每天在小区穿梭,却很少走进社区活动室。去年夏天,我们在门岗搭了个“暖蜂驿站”,放了冰箱、微波炉和急救箱,刚开始没人敢进,怕“耽误接单”。后来有天下暴雨,一个浑身湿透的外卖小哥躲进来避雨,我们递了杯姜茶,他红着眼圈说:“我妈也这么给我煮过。”现在驿站成了“信息中转站”:他们会帮忙留意独居老人的快递有没有按时到,发现小区消防通道堵了会拍照发给我们;我们则收集他们的需求——“能不能帮忙给电动车找个安全充电点?”“孩子暑假没人带,社区能不能办个托管班?”上个月,我们联合物业划了20个充电位,和小学合作办了“小候鸟课堂”,有位快递员师傅特意送了面锦旗,写着“不是家人,胜似家人”。

这些故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群团工作不是“完成指标”,而是“回应期待”。但说实话,这三年我们也遇到不少难题。比如资源整合难——社区能调动的资源有限,想给老人找低价家政,联系了10家公司,要么价格高,要么服务不稳定;想给青年对接融资渠道,银行说“额度小、风险高”,不太愿意配合。再比如专业能力不足——做心理疏导时,面对情绪崩溃的单亲妈妈,我们只能拍拍背安慰,说不出专业的引导话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自己都不懂短视频运营,只能请外部老师,可经费又有限。还有“最后一公里”的信任问题——有些居民觉得“社区就是搞形式”,第一次上门登记需求时,有人直接说“填了也没用”,我们得靠一次次上门送药、帮忙修水管,慢慢攒下信任。

这两年,我们也在试着破题。一是“需求清单”变“服务账单”。每个季度带着社工、楼组长、志愿者入户走访,把需求按“紧急程度”“可实现性”分类,能当场解决的(比如修路灯)立刻办,需要协调的(比如对接医院)列成清单找共建单位,完成一项划一项,定期在社区公告栏“晒进度”。二是“群众角色”变“共治力量”。把热心的老人发展成“银龄监督员”,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检查;让青年创业者当“就业导师”,给待业居民讲职场经验;组织外卖骑手成立“平安巡逻队”,晚上帮忙巡查小区。现在社区“红袖章”队伍里,有一半是原本“不相关”的群体,大家都说“自己参与的事,更愿意维护”。三是“单点服务”变“链式关怀”。比如针对独居老人,我们建立了“1+3”守护网:1个专属联系社工,3个“关怀节点”——楼组长每天电话问候、驿站骑手代买日用品、社区医生每周上门检查,去年全年没发生一起老人独居安全事故。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群团工作的“根”在群众,“魂”在真诚。我们不需要说漂亮话,只需要弯下腰听真话、扑下身子办小事。就像王阿姨现在会把我拉到厨房,指着新买的防滑垫说“这是你上次说的,我让儿子买了”;青年创业者会在项目做成后,特意叫我去喝杯庆功茶;外卖小哥路过驿站,会悄悄放下一包刚摘的新鲜草

文档评论(0)

yclsb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