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鼎石入学面试题目及答案
问题1:你最近主动探索过哪些超出学校课程范围的知识或领域?能否分享一次具体的探索经历,包括遇到的挑战、解决过程及从中获得的认知升级?
答案示例:
我最近在研究“城市微更新中的社区参与模式”,起因是去年暑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发现街道改造后新增的公共空间很少被老人使用——健身器材区被家长用来溜娃,凉亭里堆满快递,而老人们仍聚在改造前的树底下下棋。这让我意识到,“改造”不等于“解决需求”。
我查阅了《美国社区设计案例集》和国内《城市更新条例》,发现很多案例强调“居民共创”,但具体如何操作?我联系了区城建局的社区规划师,跟着她参与了三个社区的改造讨论会。第一次旁听时,居民们要么沉默,要么抱怨“停车位不够”,规划师用“需求卡片”引导:“如果用110分打分,您觉得现在社区最需要改善的是安全、便利、美观还是社交?”但老人们对打分不熟悉,有人直接说:“我就想和老伙计们有个能遮雨的地方喝茶。”
我尝试用更贴近他们的方式:带着拍立得记录他们日常聚集的地点,把照片做成海报贴在讨论区,旁边写上“这里每天有6位老人从8点坐到11点”;又用乐高积木搭出社区模型,让老人们直接摆放“理想设施”——有位张奶奶把麻将桌模型放在了树底下,说“树阴比凉亭凉快”。这些方法让讨论从“提意见”变成“讲故事”,最终改造方案里保留了老树,在周围加了带棚的石桌,还设置了“社区记忆角”展示老照片。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知识探索不能停留在理论,必须“翻译”成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规划课上学的“参与式设计”是框架,但真正推动改变的,是观察细节的耐心和共情的智慧。现在我会刻意训练自己:读论文时多问“如果讲给卖早点的阿姨听,该怎么说?”,这让我对“有效沟通”有了更深的认知——不是说服,而是共建。
问题2:鼎石强调“为世界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终身学习者”,你如何理解“中国灵魂”与“国际视野”的关系?能否用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你在生活中如何实践这种关系?
答案示例:
我理解“中国灵魂”是文化认同的根,“国际视野”是理解世界的桥,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互为镜像。去年寒假,我作为交换生去了英国伊顿公学,选修了他们的“全球伦理”课。有次讨论“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英国同学说圣诞节是“家庭团聚+商业消费”,日本同学讲新年是“神社祈福+跨年荞麦面”,轮到我时,我本来想讲春节贴春联、吃饺子,但突然想起出发前奶奶教我包的“麦穗饺子”——捏出13道褶子,代表12个月加1个好年景,这是她从太奶奶那里学的,说“手艺人的规矩不能丢”。
我没有直接讲习俗,而是展示了奶奶的手账本:从1980年到2024年,每年除夕记录“饺子褶数、谁包得最匀、哪个孙子孙女第一次学会”。然后问大家:“你们的传统里,有没有这种‘用具体动作传承情感’的例子?”英国同学想到他们的“圣诞布丁搅拌仪式”——全家轮流搅拌,边搅边许愿;日本同学提到“门松”的摆放必须由家里最年长的男性完成,象征责任传递。
课后,我们一起做了个“传统行动”展览:我的展项是奶奶的手账本和麦穗饺子模型,英国同学展示了祖传的布丁搅拌勺,日本同学带来了父亲年轻时摆门松的老照片。展览说明里写着:“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在日常动作里的情感密码。”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中国灵魂”不是背诵经典,而是用世界能理解的语言,讲述自己文化里的“活的细节”;“国际视野”也不是模仿西方,而是通过他者的眼睛,更清晰地看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现在我会刻意观察生活中的“文化微场景”——比如小区里爷爷们用象棋棋盘教孙子“马走日”时的专注,楼下早餐铺老板坚持用传统石磨磨豆浆的理由,这些细节让我更有底气说“这就是我的中国”,也更愿意问“你们的世界里,有什么类似的故事?”
问题3:你曾经历过哪些需要平衡多元需求的场景?当时的具体情境是怎样的?你如何协调不同声音?最终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从中学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
去年我担任校辩论社社长时,遇到过一次激烈的“赛制改革”争议。老社员认为应该保持传统的“新加坡赛制”(正反各三人,交替陈词),因为“规则稳定,便于积累经验”;新社员则强烈要求引入“奥瑞冈赛制”(更注重数据质询和逻辑拆解),觉得“新加坡赛制太注重语言技巧,缺乏深度”。双方在例会上争执,有老社员说“改赛制就是否定我们的努力”,新社员反驳“不改革就吸引不了新生”。
我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做了三件事:首先,统计过去一年社员的反馈——问卷显示60%的新社员觉得“准备比赛时更想研究数据而非背稿”,但80%的老社员认为“新加坡赛制更能锻炼临场反应”;其次,组织“赛制体验日”:同一辩题用两种赛制各打一场,老社员用奥瑞冈赛制时,因为不熟悉质询环节,场面混乱;新社员用新加坡赛制时,陈词环节逻辑清晰但缺乏交锋。最后,邀请毕业的学长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Unit 5 英语读写教程课件.pptx VIP
- 名校课堂八上物理电子版不带答案.doc VIP
- 2025年试题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试题+答案.docx VIP
- 2024年版羽毛球馆租赁协议样本.docx VIP
- 要素式起诉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doc VIP
- 焙烧炉天然气燃烧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ocx VIP
- 2019-2020学年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三政治测试题.docx VIP
- 上海市市东中学2023年高二物理联考试题含解析.docx VIP
- 上海市市东中学2022年高二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 VIP
- 上海市市东中学高二化学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