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传脑炎传染病预防要点.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蜱传脑炎传染病预防要点

作为长期在疾控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我见证过太多因蜱传脑炎(TBE)引发的家庭悲剧:原本活泼的孩子突然高热抽搐,健壮的林业工人留下终身肢体障碍,退休的老人在林间散步后陷入昏迷……这些案例反复提醒我们:蜱传脑炎不是“离得很远的传染病”,它就潜伏在我们常去的山林、草地里,而预防是阻断其危害最有效的武器。本文将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多年防控经验,系统梳理蜱传脑炎的预防要点,希望能帮大家织密“防护网”。

一、先识“敌”:理解蜱传脑炎的基本特性

要做好预防,首先得明白“敌人”是谁。蜱传脑炎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通过硬蜱(俗称“草爬子”“壁虱”)叮咬传播,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因食用未消毒的带毒羊奶、牛奶感染。

它的“活动范围”有明显地域特征——在我国主要流行于东北、西北的原始森林及针阔混交林区,比如长白山、小兴安岭、阿尔泰山等地;欧洲、俄罗斯等地区也有广泛分布。每年4-10月是蜱虫活跃期,尤其是5-7月的春夏季,随着气温回升,蜱虫从蛰伏状态苏醒,寻找宿主吸血,这也是蜱传脑炎的高发季节。

病毒侵入人体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短则2天,长则28天)。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很容易被忽视。但病情可能在1-2天后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硬(像“脖子被卡住”),严重者会抽搐、意识模糊,甚至发展为脑膜炎、脊髓炎,约10%-20%的患者会留下后遗症(如肢体瘫痪、失语),重症死亡率可达20%。

我曾遇到一位50岁的林农张师傅,他在5月上山采山珍时被蜱虫叮咬,当时只觉得“被蚂蚁咬了一下”,没当回事。3天后开始发烧,他以为是普通感冒,自己吃了退烧药。直到第5天出现抽搐、说胡话,家人送医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虽然抢救过来,但左手失去了知觉。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对蜱传脑炎“轻敌”,代价可能是终身的。

二、防患未然:构建多层级预防体系

蜱传脑炎的预防需要“多管齐下”,从环境控制、个人防护到主动免疫(疫苗接种),每一层防护都能降低感染风险。我们逐一拆解关键要点。

(一)环境治理:减少蜱虫“生存空间”

蜱虫喜欢潮湿、植被茂密的环境,尤其是灌木、草丛、树缝等阴凉处。要降低居住地及活动区域的蜱虫密度,需做好以下工作:

清理居住周边环境:居民房前屋后的杂草、落叶要及时清除(蜱虫常藏匿其中),保持地面干燥;修剪灌木丛,避免贴近房屋墙壁或篱笆(蜱虫可能通过这些“通道”进入院内);如果养了宠物(猫狗是蜱虫的常见宿主),需定期检查其体表,避免宠物将蜱虫带入室内。

户外作业区管理:林业工人、护林员、景区工作人员等长期在林区活动的人群,所在单位应定期对作业区域(如休息点、步道两侧)喷洒驱蜱药剂(常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重点处理草丛与树林交界的“边缘地带”——这里是蜱虫从宿主(鼠类、鸟类)转移到人类的“高发区”。

公共区域提示:景区、森林公园等需在入口处设置明显标识,标注“蜱虫活跃区域”“穿长袖衣裤”等提示;工作人员定期巡查步道,发现大量蜱虫聚集时,暂时封闭该区域并进行消杀。

我参与过某林场的环境改造项目:原本职工宿舍周边杂草丛生,每年都有多人被蜱虫叮咬。我们指导工人清除了3米范围内的杂草,在宿舍外墙喷洒药剂,并用碎石铺了1米宽的“隔离带”(蜱虫不喜欢干燥的碎石环境)。改造后,该区域蜱虫密度下降了80%,当年未再出现蜱传脑炎病例。这说明环境治理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二)个人防护:外出时的“贴身铠甲”

无论环境如何治理,只要进入蜱虫活跃区域(如山林、草地、灌木丛),个人防护都是最直接的“保命手段”。这部分需要从“穿、防、查”三个环节下功夫。

穿:选择“蜱虫难近身”的衣物

外出前的穿衣有讲究:优先选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深色衣服不易发现蜱虫),衣裤尽量紧身(避免蜱虫从袖口、裤脚钻入);如果条件允许,可将裤脚塞进袜子或鞋筒内,用皮筋或胶布固定;戴宽檐帽子(防止蜱虫从头顶落下),最好穿高帮鞋或靴子(避免蜱虫从鞋口进入)。

我见过最“聪明”的防护案例是一位护林员大叔:他在裤脚内侧缝了一圈细密的网眼布,既透气又能挡住蜱虫;上衣领口用魔术贴加固,防止虫子爬进脖子。这种“土办法”虽不专业,但充分体现了“阻断接触”的核心思路。

防:合理使用驱虫剂

驱虫剂是“化学盾牌”,但要注意选对成分、用对方法:

推荐成分:含10%-30%避蚊胺(DEET)或0.5%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虫剂,对蜱虫有效(避蚊胺浓度过高可能刺激皮肤,儿童建议不超过20%);另外,含Permethrin(氯菊酯)的驱虫剂可喷洒在衣物上(需提前处理,晾干后生效),驱蜱效果更持久(洗5-6次后仍有效)。

使用方法:喷洒在暴露的皮肤(如手臂、小腿)和衣物(重点是裤脚、袖口、领口),注意避开眼、口、鼻及破损皮肤;儿童应由家长帮忙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