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指南

入秋之后,清晨的风里开始带着凉意,街边的梧桐叶渐次泛黄。这个季节虽有“秋高气爽”的美好,但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活跃期。作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十余年的公共卫生医师,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收到许多居民的咨询:“最近孩子总咳嗽,是不是被传染了?”“家里老人有慢支,秋天该怎么防?”今天,我就把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一份指南,希望能帮大家安稳度过这个秋天。

一、为什么秋季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冒头”?先从环境和人体变化说起

要做好预防,首先得明白“敌人”的“天时”。秋季的气候特点,可以用“两变一燥”来概括:昼夜温差变大、空气湿度变低、冷空气活动变频繁。这些变化对呼吸道的影响,就像给“防护墙”开了道缝。

我们的呼吸道黏膜表面有一层“黏液毯”,上面密布着像小刷子一样的纤毛,能把吸入的细菌、病毒“扫”出去。但秋天空气干燥时,这层黏液会变黏稠甚至干裂,纤毛的摆动也会变迟钝——就像扫地机器人电量不足,清洁效率大打折扣。再加上早晚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刺激会让鼻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变差,免疫力暂时“掉线”。这时候,病毒、细菌就容易乘虚而入。

更关键的是,秋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室内聚集时间增加,密闭空间里飞沫、气溶胶的传播风险更高。去年秋天,我们社区就有个幼儿园班级,因为午休时窗户紧闭,一个孩子得了流感,三天内传染了7个小朋友。所以,了解这些背景后,预防措施才能更有针对性。

二、秋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全家福”:认识它们才能精准防御

很多人觉得“咳嗽发烧都差不多”,但不同传染病的“脾气”可不一样。先给大家盘一盘秋季最易高发的几类,掌握它们的“识别码”,早发现早处理。

(一)流感:“来势汹汹”的季节性杀手

流感可不是普通感冒!它由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引起,最大的特点是“急”——突然高热(38.5℃以上)、全身酸痛、乏力明显,还可能伴有头痛、咽痛,但鼻塞流涕反而不严重。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容易发展成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我们社区曾有位65岁的糖尿病患者,流感后诱发了重症肺炎,在医院住了半个月。

(二)支原体肺炎:“狡猾”的顽固咳嗽

这两年支原体肺炎的关注度很高,它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主要攻击5-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初期症状像普通感冒(低热、咽痛),但1-2周后会出现阵发性剧烈干咳,夜间更明显,甚至咳到呕吐。听诊器听肺部可能没明显啰音,但拍胸片能看到大片阴影。很多家长误以为是“普通咳嗽”,拖了半个月才就医,结果病程延长。

(三)普通感冒:“小打小闹”但别轻视

虽然症状轻(低热、鼻塞、流涕、打喷嚏),但它是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别觉得“扛一扛就好”,如果频繁感冒,可能提示免疫力下降;老人感冒后痰液增多,排痰不畅还可能诱发慢阻肺急性发作。

(四)水痘:“藏”在呼吸道里的“痘”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虽然典型症状是全身水疱,但它的初始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秋季儿童聚集的托幼机构、小学容易暴发,孩子会先有低热、乏力,1-2天后从头面部开始出痘,瘙痒明显。没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孩子尤其要注意,成人如果小时候没得过,也可能被传染。

三、从“防输入”到“强免疫”:分场景、分人群的立体防护策略

知道了“敌人”是谁,接下来要构建“三道防线”: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自身抵抗力。这部分内容需要全家重视,特别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

(一)阻断传播:把病毒“挡在门外”的关键动作

戴口罩:不是“随便戴”,而是“正确戴”

很多人戴口罩是“意思一下”——拉到下巴、露出鼻子,这样根本防不住。正确做法是:选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口罩(普通场合医用外科足够),金属条贴紧鼻梁,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避免触摸外侧。去医院、商场、公交等密闭场所必须戴;家里有人生病,其他成员也要戴,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洗手:比你想象中更重要的“小事”

呼吸道传染病70%的传播和手接触有关——摸了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再揉眼睛、摸鼻子,病毒就“溜”进去了。洗手要遵循“七步洗手法”:湿(流水湿手)→搓(涂洗手液,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指缝搓洗,重点搓指甲缝、虎口)→冲(流水冲净)→捧(用清水捧洗水龙头)→擦(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外出回家、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一定要洗手,别嫌麻烦。

环境清洁:“看不见的病毒”要定期清理

家里要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避开早晚寒凉时段),保持空气新鲜。如果有人生病,可用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按1:100稀释)擦拭桌面、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注意消毒后要开窗通风,避免氯气刺激呼吸道。空气干燥时,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可放个湿度计监测),湿润的环境能让呼吸道黏膜更“坚韧”。

(二)保护易感: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的“特别守护”

儿童:“三早”原则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