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VIP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202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3.“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tura和co/ere,本意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kwe/字根,则有翻动一块土地、运转与耕种之意。”据此判断,中国的文化源头应始于

A.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

C.进入青铜时代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建立后的西周

(★★★★)4.据考古发现,属于“邦国时代”的龙山文化,筑城自守的小型城址林立。但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随着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都邑崛起,各地城址相继废毁。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由部落向国家演变

B.夏王朝的政治统治趋于稳定

C.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遗存

D.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5.位于成都平原的广汉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青铜尊、罍等酒器是典型的商文明器物,但出土的青铜人像、青铜面具等文物,在其他商代遗址中并未出现过。这反映了()

A.早期国家认同已初步形成

B.商文明开始影响长江流域

C.各地区文明相互交流碰撞

D.多元一体的文明发展特征

(★★★)6.西周虽处于夏、商和秦汉之间,但从国家结构的类型上讲,夏、商、西周应为一体、一型,即早期国家的联邦或邦联型松散结构阶段。造成这一格局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统治区域的辽阔

B.地形地貌的阻隔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土地制度的限制

(★★★)7.春秋战国时期,“公田不治”“私田大垦”现象普遍,鲁国“初税亩”、秦国“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接连出现;同时,“士”阶层从贵族附庸中游离出来,“择主而事”,如孔子周游列国、苏秦佩六国相印。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当时()

A.土地私有化引发阶级关系剧变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分封制瓦解推动官僚政治确立

D.社会转型源于思想解放

(★★★★)8.《诗经·甫田》有言:“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学者对此的解读如下:

解释一

因为收获不归属自己,所以即便田地荒芜,农夫也不愿白白地劳动耕作公田

解释二

丈夫(或儿子)行远未归,妻子(或母亲)无力耕种公田,以致田地杂草丛生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推断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家庭单位的小农模式已经普及

C.井田制度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D.农业生产的问题反映时代转型

(★★★)9.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多以青铜鼎、簋等礼器为主,器物组合严格遵循“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的礼制;而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礼器占比低,多以陶器、玉器为主,且无固定组合规范。到战国时期,周边部族墓葬中青铜鼎、簋等礼器的数量显著增加,器物组合逐渐向中原礼制靠拢,部分墓葬甚至出现“五鼎四簋”的规格。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中原地区礼乐文化逐渐衰退

B.周边部族与中原的文化差异扩大

C.统一趋势推动区域文化融合

D.青铜礼器制作技术向周边扩散

(★★★)10.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征服巴蜀地区后,实行“因其俗而治”的政策,保留当地部族首领的统治地位;楚国在扩张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南方蛮夷部落,形成“荆楚”文化;晋国则通过和戎政策与北方游牧民族通婚结盟。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当时()

A.分封制度得到普遍推行

B.民族交融进程加速发展

C.法家思想成为治国主流

D.华夏文明辐射范围缩小

(★★★)11.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进行反霸权外交。战国时期崇尚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滔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交辞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A.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B.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像个〜孩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没有找到的资料可以私信,这边帮忙下载一天一篇不收费,多出的看心情收费,欢迎留言,回复可能不及时请谅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