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祁县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诗文中“芙蓉”出现的频率可谓极高。“芙蓉”很早以来就指两种花卉,一种是水中的荷花,又名“水芙蓉”;一种是陆生的灌木或小乔木,名为“木芙蓉”。马俊江认为,唐以前芙蓉就是荷花,一名一物;但唐以后一名两物,听者要辨别说的是水中芙蓉还是树上芙蓉。检索关键词发现,唐前木芙蓉书写几乎为零,唐代木芙蓉诗歌大约20余首,宋代木芙蓉诗歌约240余首。我们的检索结果正与这个论断相吻合,证明唐前诗文确实少见木芙蓉。

木芙蓉的别名有地芙蓉、木莲、华木等,唐诗中的木芙蓉多生长于荒山野岸间。韩愈《木芙蓉》“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此诗将水芙蓉与木芙蓉并论,因木芙蓉长于偏僻草丛,想见并不容易,因此他才祈愿常来观赏,以免芙蓉花随风凋谢。白居易也格外喜爱木芙蓉,多首诗都写到了长于荒野的木芙蓉。如《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诗言木芙蓉长在江边水岸。

晚唐五代诗人仅有少许作品提到木芙蓉。直到后蜀国主孟昶为其宠妃花蕊夫人在成都城墙上遍种木芙蓉之后,它的意象构建才发生了质的飞跃。成都也因满城木芙蓉而被雅称为“蓉城”。然而,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有不少花类,却独不见书写木芙蓉。考其成因,赫然发现《花间集》结集于孟昶广种芙蓉之前。赵崇祚选编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词人作品,包括从唐文宗836年至后蜀940年间18位词人的500首词作,其中约15位词人常住成都,而当时成都并未广泛种植木芙蓉,木芙蓉的知名度还不太高,蜀人诗作亦少记载。而孟昶于950年后才遍植木芙蓉。这一推论也正可佐证浦江清先生的观点:花蕊夫人《宫词》是前蜀王建的花蕊夫人小徐妃所作,而并非后蜀孟昶的花蕊夫人。因为如果《宫词》中的百首作品是后蜀花蕊夫人所作,在孟昶遍植木芙蓉邀她同赏时,她本就喜爱木芙蓉,又能诗善画,怎会一首未写?除非她本不善言诗。若是如此,那《宫词》作者更要归属于前蜀花蕊夫人了。因为《宫词》与《花间集》均未记载木芙蓉,由此可推测,木芙蓉彼时还不是平日常见的花卉。

宋代开始,木芙蓉从荒山野岸正式走向了市井民间。宋灭后蜀之际,宋人闯入成都统领此地,得以欣赏引进木芙蓉花。徐铉《题殷舍人宅木芙蓉》“怜君庭下木芙蓉,袅袅纤枝淡淡红。”庭下即可栽种木芙蓉。王禹偁《栽木芙蓉》“忆在长洲县,手植芙蓉花。”诗人已能亲植木芙蓉。司马光《和秉国芙蓉五章》“北方稀见诚奇物,笔界轻丝指捻红。楚蜀可怜人不赏,墙根屋角数无穷。”诗言北方还未广植木芙蓉,但楚蜀等地的墙根屋角已经遍地开花。

这种现象跟木芙蓉的生长习性有关,木芙蓉喜温湿而不耐干寒。唐末至五代前中期的气候相对偏冷,不太适合木芙蓉的广泛种植。专家从资料中发现在950年前后,持续一个半世纪左右的寒冷期基本结束。葛全胜认为,五代前期(公元907—930)较冷,但930—1310年,中国气候总体上比较温暖,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冬季气温可能高于现今。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一书认为北宋150年间冬季气温平均值比1880—1979年的平均值偏高0.4℃,显现出温暖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知五代后期至北宋是温暖期,十分契合木芙蓉不耐寒的生长特点。

综上,由唐至宋木芙蓉的书写可见其历程,由最初长在深山僻处,到遍植于城墙之上,再到移栽庭院。孟昶广种木芙蓉形成了一个书写分水岭,此后木芙蓉名声大噪,开始频频现身于历代诗文作品中,甚至扬名海外,最终成为世界花卉文学书写史上的一朵奇葩。

(摘编自张淑颖《木芙蓉在唐宋花卉文学中的意象构建》)

材料二

如何识别诗歌中的芙蓉?笔者认为大致可归纳为三法。

一是看时令。如周邦彦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五月开的,无疑是荷花。而明代沈周“芙蓉九日烂尊前,篱脚黄花苦未全”(《九日无菊赏芙蓉》)中秋天开的“芙蓉”,则是木芙蓉了。从季节来判断,这是最准确的区别办法。

二是看环境。如“千金买果园,中有芙蓉树”(《北齐太上时童谣》),在果园中的芙蓉树,当然不会是荷花。

至于有些在时令和环境都交代得不很清楚的诗句,还有第三法:看上下文意及有关典故。如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古风》第十九首),长在山上的,似是木芙蓉,其实是荷花。因为华山莲花峰上有池,传说池中长有千叶莲花,莲花峰也因此而得名。这首诗里的芙蓉,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女手上所拿的荷花。我们对这些一时难以分辨的芙蓉,先别忙于下结论,得从上下文及全篇去分析,才能真正领会诗人的原意。

总之,我们要正确理解作品中对每一处自然景物的描写及其艺术作用。

(摘编自林维纯《古典诗歌中的“芙蓉”辨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