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夏天农业的谚语及解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关于抢抓农时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农事活动讲究“争分夺秒”。

“春争日,夏争时”

谚语:春争日,夏争时。

解释:春天耕种,差一天可能影响不大;但夏天管理(如播种、除草、施肥、灌溉),差一个时辰(两个小时)都可能造成很大差别。因为夏季气温高,雨水多,农作物生长速度极快,农事活动必须紧跟气候节奏,一刻也不能耽误。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辣菜”

谚语: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辣菜。

解释:这是指导夏季蔬菜播种的具体时间表。“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时种萝卜;“二伏”时种白菜等叶菜;到了“三伏”则可以种芥菜(辣菜一般指雪里蕻等)。它精确地指出了不同蔬菜最适宜的播种窗口期。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谚语: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解释:这里的六月指的是农历六月,正值盛夏。庄稼(尤其是水稻、玉米等)在灌浆、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高温。如果此时天气不热,光合作用就不足,谷物就无法饱满,导致减产。这强调了盛夏高温对丰收的必要性。

二、关于雨水与灌溉

夏季的雨水是“甘霖”也是“灾星”,谚语对此有精辟的描述。

“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谚语: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

解释:形象地说明了夏季农作物对水分的极度依赖。夏季蒸发量大,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极大。连续几天不下雨就可能出现旱情,如果一个月不下雨,土地会干裂,庄稼将面临绝收。这提醒农民要时刻关注旱情,及时灌溉。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谚语: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解释:夏天的雨水对水稻来说如同救命之水,至关重要。而春天的雨水如果过多,则可能导致冬小麦徒长、生病或发生赤霉病。这体现了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季节对雨水的不同需求。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谚语: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解释:三伏天里如果干旱少雨,稻田里就长不出饱满的米粒。水稻在孕穗、抽穗期对水分需求达到顶峰,此时缺水会直接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三、关于田间管理

精细的田间管理是夏季农业的核心。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谚语: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解释:夏季高温多雨,不仅庄稼长得快,杂草也疯长。它们会与作物争夺水分、养分和阳光。如果不及时锄草,庄稼就会生长不良,导致秋季减产,冬天就要挨饿了。强调了夏季中耕除草的重要性。

“稻子怀苞,水淹到腰”

谚语:稻子怀苞,水淹到腰。

解释:水稻在孕穗期(怀苞)需水量最大,田间必须保持深水层(水淹到稻子的“腰”部),以满足其生理需水,并为其创造稳定的温度环境,确保顺利孕穗抽穗。

四、关于天气预测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指导农业生产。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谚语: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解释:夏季下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昆虫的翅膀被水汽沾湿而低飞,燕子为了捕食也随之低飞。同样,蛇因洞内闷热潮湿而爬出洞穴。观察到这些现象,就意味着一场大雨即将来临,农民可以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东虹日头西虹雨”

谚语:东虹日头西虹雨。

解释:虹出现在东方,说明东方的雨区正在远离,本地天气将转晴(日头);虹出现在西方,说明西方的雨区正在东移,本地即将下雨。这对安排户外农事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总结

这些夏季农业谚语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结晶,它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了关于农时、水分、管理和气象的宝贵经验。即使在现代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谚语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理解和传承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窗口。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