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改易过程研究.pdfVIP

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改易过程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广州文化公园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处在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内,

其前身是1951年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会场。此次展会由林克明、陈伯齐、

夏昌世、郭尚德、黄远强等12位建筑师集体设计了12座展馆和一座门楼,均为造型简

洁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新中国岭南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水产馆、

省际馆、手工业馆、水果蔬菜馆、门楼保留至今,且于2014年被列为广州市第一批历

史建筑。

这些展馆按照“半永久式”建筑设计,主要采用砖、三合土和木材建成,建成至

今经历多次改易,现状与始建时相去甚远。2021年水产馆修缮研究正式启动,过程中

面临着诸多难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乃至争论,为帮助确定合理的修缮方案,需

要对建筑原貌、改易过程和建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此为契机,将研究对象扩

大至现存的五栋历史建筑,通过调查获取的建筑章程、蓝图、工程记录、照片等历史

档案,结合现状测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各馆自建成以来的改易过程,

并以水产馆为例,对其关键部位的改易情况进行详细探究和复原研究,为修缮方案讨

论提供支持。

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综述了以往对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和广州文化公

园历史建筑的研究,结合现实需要,提出本研究的学术问题。第二章概述了广州文化

公园的历史沿革,调查了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的现状使用情况。第三章按时间顺

序逐一梳理了水产馆、省际馆、手工业馆、水果蔬菜馆和门楼的历次改易情况,重点

关注各历史建筑在材料、功能、空间关系、特色部位等方面的改变,总结建筑现状各

部位建造时间和迭代情况。第四章以水产馆为重点,详细讨论了入口门廊、中庭、水

池、折板、船楼、阳台、水族箱与玻璃明瓦屋面等关键部位的改易情况,并展开建筑

复原研究。第五章以建筑改易研究为基础,讨论了历史建筑群所面临的三类典型问题,

并提出修缮目标、材料与做法选择等方面的思考。

论文主要结论为: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属于建成年代较短但改易次数较多的

现代建筑遗产,其最初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师采用适宜快速建造的材料和技术对现代建

筑的探索。建筑自建成以来大致每十年进行一次改易,始建时的功能和平面形状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延续,空间关系、特色部位等随着结构大改而消失,仅局部砖墙柱和木

梁留存,为还原建筑旧貌、判断建筑价值要素、确定修缮目标带来一定困难。对建筑

改易过程的研究有助于还原建筑的始建状态和迭代信息,确定价值要素,推动对典型

修缮问题的思考,为同时期现代建筑遗产的改易研究和修缮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现代建筑遗产;改易过程;半永久建筑

Keywords

GuangzhouCulturalPark;historicbuilding;modernarchitecturalheritage;conversionprocess;

semi-permanentbuilding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目录V

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缘起与意义1

1.1.1研究缘起1

1.1.2研究意义3

1.2研究内容4

1.2.1研究对象4

1.2.2概念界定5

1.3研究综述6

1.3.1对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的研究6

1.3.2对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建筑的研究8

1.4学术问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1

1.4.1学术问题11

1.4.2研究方法11

1.4.3技术路线13

第二章广州文化公园历史建筑群概况14

2.1广州文化公园历史沿革14

2.1.11951-1952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14

2.1.21952-1956年岭南文物宫16

2.1.31956年至今广州文化公园17

文档评论(0)

拥有快乐的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