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的护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内障术后的护理

一、背景:光明复得的“最后一公里”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通俗来说,就像相机的镜头被蒙上了一层毛玻璃——原本透明的晶状体因老化、代谢异常等原因逐渐浑浊,导致光线无法清晰投射到视网膜上,患者会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畏光等症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已成为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通过超声乳化或飞秒激光等方式摘除浑浊的晶状体,植入人工晶体,多数患者术后能重获清晰视力。

但许多人不知道,手术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就像刚栽下的树苗需要精心浇灌才能茁壮成长,白内障术后的护理直接关系到人工晶体的稳定、角膜的修复、眼压的平衡,甚至决定着最终视力能否达到预期。曾有位72岁的张奶奶,术后第二天觉得眼睛不痒了就自行停了眼药水,结果一周后出现角膜感染,视力恢复延迟了近一个月。这正是忽视术后护理的典型教训——手术解决了“硬件”问题,护理则是确保“软件”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现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量的逐年攀升(仅我国每年就有数百万人接受手术),术后护理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明显的“温差”。

从患者角度看,“重手术轻护理”的观念普遍存在。许多人认为“做完手术就万事大吉”,对医生交代的“别揉眼”“按时滴药”等要求敷衍了事。门诊曾遇到一位65岁的王先生,术后第三天就去公园打太极,剧烈转头时碰到了眼睛,导致人工晶体轻微移位,不得不回院调整。

从医护端看,护理指导存在“信息过载”与“传达不足”的矛盾。手术医生往往在术前谈话中用大量时间讲解手术风险,术后仅用几分钟匆匆交代注意事项,患者常因紧张或记忆模糊记不住重点。而部分基层医院受限于人力,缺乏专门的术后护理随访机制,患者出现眼红、眼胀等症状时不知如何处理,只能干着急。

家庭支持系统也存在短板。许多老年患者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法全程陪同,家属对“如何正确帮老人滴眼药水”“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等知识一知半解,导致护理落实不到位。一位术后的李阿姨曾无奈地说:“我儿子给我滴眼药水时,瓶口总碰着眼皮,我怕脏又不敢说。”

三、分析:护理问题背后的“三重密码”

要破解术后护理的困局,需从患者、医护、家庭三个维度深挖根源。

(一)患者:认知偏差与执行障碍

老年患者是白内障的主要群体,他们普遍存在“年龄大了,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对护理细节缺乏重视。加上部分患者文化程度有限,难以理解“角膜上皮修复需要7-10天”“人工晶体位置稳定需1个月”等专业表述,容易将短期的视物模糊、轻微异物感误认为手术失败,要么过度焦虑,要么彻底放弃护理。

(二)医护:指导方式与随访机制的不足

目前多数医院的术后指导仍以口头交代为主,缺乏标准化、分阶段的书面材料。比如术后1周是感染高发期,需重点强调眼部卫生;术后1个月是人工晶体位置稳定关键期,要避免剧烈运动;术后3个月则需关注视力稳定情况。但这些关键时间节点的护理重点常被笼统概括,患者难以形成清晰的时间管理意识。此外,术后随访多依赖患者主动复诊,缺乏电话、微信等多渠道的主动追踪,导致早期并发症难以及时发现。

(三)家庭:知识盲区与情感支持缺位

家属作为患者最直接的照护者,却往往是“护理知识的局外人”。他们可能知道要“让老人多休息”,但不清楚“低头捡东西时要缓慢,避免眼压突然升高”;可能会督促滴眼药水,却不了解“两种眼药水需间隔5分钟”的细节。更重要的是,部分家属因工作压力对患者的焦虑情绪缺乏耐心,一句“医生都说没事了,你别瞎想”可能让患者本就敏感的心理雪上加霜。

四、措施:构建全周期护理“防护网”

针对上述问题,需从日常护理的每个细节入手,构建覆盖术后1天到3个月的全周期护理体系。

(一)术后24小时:“黄金防护期”的精细管理

术后回到病房或家中的前24小时,是角膜切口闭合、眼内炎症反应启动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需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避免长时间低头),头部活动要轻缓,家属可用软枕垫高上半身15-30度,既减轻眼部充血,又避免人工晶体因体位变化移位。

眼部敷料(若有)需保持干燥,若发现渗血、渗液,不要自行处理,应立即联系医生。这期间患者可能会有轻微异物感、流泪,这是角膜神经受刺激的正常反应,但若出现剧烈眼痛、头痛、恶心(可能是眼压升高),需第一时间就医。

(二)术后1周:“感染防控期”的卫生管理

术后1周内,角膜切口尚未完全愈合,细菌极易乘虚而入,因此眼部卫生是重中之重。患者需做到“三不”:不揉眼(即使眼睛发痒,可用干净棉签轻触眼眶周围缓解)、不碰水(洗脸时用湿毛巾避开眼部,洗头建议去理发店躺着洗)、不化眼妆(包括眼霜、眼影等)。

滴眼药水是这一阶段的“必修课”。以最常用的抗生素+激素组合为例,正确步骤是:先洗手,取坐位或仰卧位,头稍后仰,用食指轻拉下眼睑,形成小囊,将眼药水滴入囊内(1-2滴即可),然后轻闭眼睛1-2分钟,避免眨眼将药液挤出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