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中亚交流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中亚交流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背景溯源:为何是唐朝?为何是中亚?演讲人

背景溯源:为何是唐朝?为何是中亚?01文明互鉴: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度融合02交流途径:从驼铃到文书的立体网络03历史回响:从“丝路记忆”到“当代启示”04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与中亚交流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中学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教师,我始终认为,讲述古代中外交流史时,最忌将历史讲成“冷冰冰的时间线”。当我们翻开《旧唐书西域传》,看到“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记载;当我们在西安何家村窖藏中见到来自中亚的凸纹玻璃杯,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画里捕捉到中亚胡旋舞的旋影,那些千年前的驼铃、胡商的笑谈、僧人的经卷,便都鲜活起来。今天,我们就以“唐朝与中亚交流”为主题,沿着历史的脉络,还原一段文明互鉴的壮丽篇章。

01背景溯源:为何是唐朝?为何是中亚?

背景溯源:为何是唐朝?为何是中亚?要理解唐朝与中亚的交流,首先需明确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唐朝具备怎样的条件成为交流的“东方枢纽”?其二,中亚在当时的欧亚大陆上扮演着何种角色?

1唐朝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支撑政治与军事基础:唐朝自贞观年间(627-649年)起,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步控制西域。640年灭高昌后设安西都护府,658年平定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升级为大都护府,管辖范围涵盖今新疆及中亚楚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武则天时期(702年)增设北庭都护府,形成“安西-北庭”双都护府体系,为商路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唐六典》记载,西域各重要关隘(如铁门关、葱岭守捉)均设“关令”“戍主”,负责稽查行旅、保障商队,这与《新唐书地理志》中“烽戍逻卒,万里相继”的描述相互印证。

经济与文化吸引力:开元盛世(713-741年)时,唐朝人口突破8000万,长安、洛阳的城市规模与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丝织业中“陵阳公样”的联珠纹锦、邢窑的“类雪”白瓷、剑南道的茶叶,都是中亚市场的“硬通货”。文化上,唐诗、书法、科举制度等成为周边政权效仿的对象,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曾感叹“唐风化被,无远弗届”(《日本书纪》),这种文化向心力同样吸引着中亚的学者与商人。

2中亚的“文明十字路口”定位中亚(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自古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冲。地理上,它连接着东亚(经天山南路)、南亚(经兴都库什山)、西亚(经伊朗高原)和北亚(经草原丝绸之路),《汉书西域传》称其“当孔道,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政治格局上,6-8世纪的中亚呈现“多元并存”特征:西突厥汗国解体后,粟特城邦(康、安、曹、石、米、何、史“昭武九姓”)、吐火罗诸国、波斯萨珊王朝余部(被阿拉伯帝国击败后东迁)以及后来崛起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政治网络。经济需求上,中亚缺乏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但盛产良马(大宛“天马”)、宝石(阿姆河祖母绿)、香料(安息香)和优质羊毛,这种互补性成为交流的根本动力。

02交流途径:从驼铃到文书的立体网络

交流途径:从驼铃到文书的立体网络唐朝与中亚的交流并非单一的“贸易往来”,而是涵盖官方、民间、宗教等多层面的立体网络。我们可以从三条主线展开分析。

1官方使节:“朝贡-册封”体系下的政治互动唐朝与中亚的官方交流以“朝贡”为主要形式。据《册府元龟外臣部》统计,618-907年间,康国(今撒马尔罕)遣使35次,安国(今布哈拉)21次,石国(今塔什干)27次,这些使团规模从数人至数百人不等,除携带“方物”(如康国献“金桃、银桃”,石国献“良马十二匹”)外,还包含译员、乐工甚至质子(如波斯王子泥涅师曾在长安居住20年)。

唐朝的回应则是“册封”与“回赐”。例如,631年康国王屈术支遣使请降,唐太宗“授康国王为驃骑大将军,赐锦袍、金带”;719年康国王乌勒伽上表称“如蒙天恩,赐金袍带、宝钿、钱银,则诸国必闻,敬崇天泽”(《全唐文康国请封表》),唐玄宗不仅允准,还特赐“瑞锦、绫罗”数百匹。这种“厚往薄来”的政策,既强化了政治认同,也推动了物资流动——回赐的丝绸、瓷器往往被中亚君主转赠贵族或投入市场。

2商旅往来:丝绸之路上的“流动文明”如果说官方使节是“看得见的手”,那么民间商旅则是“看不见的手”。其中最活跃的群体是粟特人(Sogdians),他们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长安、洛阳、凉州(今武威)、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等地建立“胡商聚落”。敦煌文书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沙州(今敦煌)有“从化乡”,居民多为粟特人,“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来适中夏”(《通典边防典》)。

他们的贸易路线被称为“粟特古道”,从撒马尔罕出发,经铁门关(今乌兹别克斯坦)、碎叶城、龟兹(今库车)至长安,全程约4000公里。商队规模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驼马数千,赍缯帛巨万”(《旧唐书郭元振传》)。交易的商品中,唐朝输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