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宋应星天工开物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宋应星天工开物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课程导入:当古籍遇见现代——为何要重读《天工开物》?演讲人

01课程导入:当古籍遇见现代——为何要重读《天工开物》?02核心内容解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前世今生”03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天工开物》的“古今对话”04总结与拓展:重读《天工开物》的“三重收获”05板书设计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宋应星天工开物课件

01课程导入:当古籍遇见现代——为何要重读《天工开物》?

课程导入:当古籍遇见现代——为何要重读《天工开物》?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奶奶用老式木织机织出土布,爷爷用传统方法烧制陶器,或者在博物馆里看见明代的铜钟、精美的瓷器?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片段或文物背后,都藏着一部“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的影子——它就是400多年前,由江西奉新学者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今天,我们将沿着宋应星的足迹,走进这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过渡:要理解这部著作的价值,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创作者——宋应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能写出这样一部奇书?)

02核心内容解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前世今生”

核心内容解析: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前世今生”2.1宋应星:一位“不务正业”的晚明学者

1.1时代背景:晚明社会的“变与不变”要理解宋应星的选择,必须先回到他所处的时代——明朝中后期(1587-1666年)。此时的中国,一方面是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蓬勃发展,江南地区纺织业、陶瓷业、冶铁业等手工业规模空前,民间技术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宋应星生于江西奉新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父曾任南京工部尚书),自幼接受传统儒学教育,28岁中举人,却在之后20余年6次赴京会试均告失败。这种“仕途受阻”的经历,反而让他将目光从“四书五经”转向了被士大夫轻视的“实务之学”。

(补充细节:据《奉新县志》记载,宋应星会试途中常“舟车所至,必察物情”,在南北往返的路上,他观察农民耕作、工匠制器,记录下大量笔记。这种“行万里路,察百工事”的实践精神,与当时多数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1.2创作动机:为“生民日用”立言在《天工开物序》中,宋应星直言:“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他认为,士大夫沉迷于科举时文,却对“生人不能自存”的农工技术漠不关心,是极大的失职。他要做的,是将“田野、郡国、山川”中的实用技术整理成书,让“大业文人”之外的“治生之家”能从中受益。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正是明末实学思潮的典型体现。

(过渡: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宋应星用10年时间走访江西、福建、江苏等地,最终在1637年(明崇祯十年)完成《天工开物》。这部书究竟写了什么?它的内容结构有何特别之处?)

1.2创作动机:为“生民日用”立言2《天工开物》:一部“以图证史”的技术实录2.2.1内容框架:18卷3卷,覆盖“民生之根本”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8个篇目,按“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编排。上卷聚焦农业与基础手工业(如“乃粒”讲粮食种植,“乃服”讲纺织,“彰施”讲染色),中卷涉及手工业进阶技术(如“陶埏”讲制陶,“冶铸”讲金属铸造,“舟车”讲交通工具),下卷则关注特殊材料与工艺(如“五金”讲金属冶炼,“丹青”讲颜料制作,“珠玉”讲珠宝开采)。这种“从生存必需到生活改善”的逻辑顺序,体现了宋应星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理解。

2.2技术细节:用“显微镜式”记录还原历史现场与同时期其他科技著作(如徐光启《农政全书》侧重理论总结)不同,《天工开物》的最大特点是“重实证、重操作”。例如在“乃粒稻”篇中,宋应星详细记录了水稻从选种(“凡谷种,经雨湿难干,播之则先芽后腐”)、育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到收割(“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的全过程,甚至精确到“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的量化数据。在“冶铸鼎钟”篇中,他描述了铸造大型铜钟的“失蜡法”:“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模骨用石灰、沙和土筑,用杉木炭末、松木炭末、牛皮胶和土为面,使精妙。”这些文字配以123幅插图(如“花机图”“锤锚图”),让今人得以直观看到明代工匠的操作场景。

(案例补充:2018年,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师生曾按《天工开物陶埏》篇记载的“过利”“汶水”“打圈”等制瓷工艺,复原了明代青花瓷的烧制过程,成品与故宫馆藏明代瓷器高度相似,印证了书中技术的准确性。)

2.3思想内核:“天工开物”的哲学意蕴书名“天工开物”取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与《易系辞》“开物成务”,意为“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共同创造万物”。宋应星在书中多次强调“人巧夺天工”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尊重自然规律(如“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宠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