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36题测试(含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学36题测试(含答案)

一、动机分析类(9题)

某小区频发入户盗窃,嫌疑人仅选择3-5楼住户,且每次只翻找衣柜不碰床头柜,其核心动机更可能是?

答案:寻找特定类型物品(如衣物)以满足心理需求(非单纯求财),3-5楼易攀爬且避开高层监控死角,衣柜的“封闭性”符合其对“可控目标”的偏好。

便利店连续3次被盗,丢失物品均为单价20-30元的饮料,且作案时间都在凌晨2点(员工换班间隙),嫌疑人最可能的动机是?

答案:“低风险即时满足”,换班间隙安保漏洞大,小额物品不易引发重度追查,可能存在成瘾行为(如嗜饮)或心理补偿(如通过“易得性盗窃”缓解焦虑)。

某公司员工多次偷拿同事办公用品(笔、便利贴等),被发现后称“只是随手拿”,其真实动机更可能是?

答案:通过“占有他人物品”获得隐性控制感,属于“微犯罪”中的心理代偿,通常源于工作中缺乏认可或人际关系压抑。

嫌疑人闯入独居老人家中,未偷贵重财物却翻乱所有抽屉,还在桌上留下一张写着“你该整理房间”的纸条,动机是?

答案:“道德审判型犯罪”,通过破坏与留言宣泄对“无序”的厌恶,本质是将自身焦虑投射到受害者身上,寻求心理优越感。

多次发生的“超市捏碎方便面”事件,嫌疑人无经济困难,且只捏碎最上层货架的商品,动机是?

答案:“破坏型快感”,上层货架易被发现,破坏行为能快速获得视觉反馈,满足其对“即时破坏效果”的心理需求,属于冲动型犯罪前兆。

嫌疑人偷了邻居家的宠物狗,2天后将狗送回,狗身上多了件新衣服,其动机更可能是?

答案:“短暂占有欲”,通过“带走-归还”的过程体验“掌控宠物命运”的感觉,新衣服是对“占有行为”的自我合理化(降低愧疚感)。

某学生多次偷同学的作业本抄袭,即使自己会做也偷,动机是?

答案:“规避失败焦虑”,通过“复制正确答案”确保结果完美,本质是对“自我能力不确定”的防御,害怕自主完成后暴露不足。

嫌疑人闯入空宅后,不偷财物却在墙上涂鸦“到此一游”,还拍照发社交平台(隐藏定位),动机是?

答案:“存在感寻求型犯罪”,通过“闯入+留痕+分享”获得社交认同(即使是隐性的),弥补现实中的社交孤立。

多次发生的“快递被偷”事件,嫌疑人只偷外包装印着“化妆品”的快递,拆开后若发现是廉价产品就丢弃,动机是?

答案:“选择性物质渴望”,对“化妆品”背后的“精致生活”存在向往,丢弃廉价品是为了维持“只取优质物品”的自我认知,避免心理冲突。

二、行为推理类(9题)

犯罪现场发现:窗户玻璃被打破(碎片散在室内),门锁完好,抽屉被拉开(物品散落在左侧),嫌疑人更可能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

答案:左撇子。玻璃碎片在室内说明从外打破(手伸进来开窗),抽屉物品散落在左侧,符合左撇子拉开抽屉时的发力习惯(左手操作易将物品扫向左侧)。

嫌疑人入室盗窃后,将客厅灯打开、电视调成静音,这种行为说明什么?

答案:熟悉居住环境(可能是邻居或熟人),通过“营造有人在家的假象”降低被即时发现的概率,体现“计划性犯罪”特征。

抢劫案中,嫌疑人要求受害者“背对墙蹲下”,而非“面朝墙”,其心理考量是?

答案:需要观察受害者动态(避免反抗或呼救),同时减少自身被正面识别的概率(受害者背对时难记住面部细节),体现“控制与防御并存”的心理。

盗窃案现场,贵重首饰盒被打开(首饰未丢),旁边放着受害者的家庭照片(被翻动过),嫌疑人的行为逻辑是?

答案:并非以财物为目标,可能在寻找“身份线索”(如了解受害者家庭结构),或通过翻动照片引发受害者心理不适,属于“报复型或探索型犯罪”。

嫌疑人多次在商场试穿衣服后,趁店员不注意穿着新衣离开,每次都选择深色衣服(如黑色、藏青),原因是?

答案:深色衣服易融入环境(尤其商场人流中),且不易留下污渍或痕迹,符合“低识别度逃脱”的行为逻辑,体现对“隐蔽性”的刻意追求。

诈骗案中,嫌疑人每次联系受害者都用“固定开场白”(如“还记得我吗?我是你朋友的朋友”),且从不视频通话,这说明什么?

答案:依赖“模糊身份暗示”降低受害者警惕,回避视频是为了掩盖真实外貌(可能与“朋友”无关),属于“标准化诈骗模式”,体现对“认知漏洞”的利用。

犯罪现场发现,受害者的手机被带走,但充电器被留下,且手机壳内的现金被取出,嫌疑人为何不带走充电器?

答案:充电器携带不便且辨识度低(难变现),说明嫌疑人目标明确(优先取现金和易转手的手机),属于“实用主义犯罪”,无多余行为。

嫌疑人在公园抢劫后,特意将受害者的背包扔到附近的垃圾桶(未丢弃财物),这种行为的目的是?

答案:干扰警方追踪(让警方误以为背包是“遗弃物”,延误对受害者行踪的判断),同时降低自身携带背包的

文档评论(0)

151****94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