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序原文、译文及PDF获取指南
一、《温病条辨?序》原文(清?吴瑭)
乾隆丁未年,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矣。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友人问曰:“今之时医,智圆行方,名满天下者,何如是之多也?”瑭曰:“夫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智则不惑,勇则不馁,仁则不私。今之医者,不留神于平脉辨证,而惑于异说;不致力于本草经方,而炫于虚名。剽窃他人之论,谓可欺世;袭取古人之方,谓可立效。其智安在?见危不救,择肥而噬,其仁安在?偶有小效,沾沾自喜,挫折辄馁,其勇安在?是故智圆无智,行方无方,名满天下,实欺天下,此所以多也。”
瑭幼嗜岐黄,年十九,父病年余,至于不起,瑭愧恨难名,遂弃举子业,专事方术。越四载,游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见吴又可《温疫论》,乃知温病与伤寒异治,然其书详于疫而略于温,论疫则确,论治则疏。又得见叶天士先生医案,其立论精细,然散而无统,后人难以宗仰。
盖温病之治,自汉张仲景后,千有余年,无完璧矣。瑭不揣固陋,取诸贤之精义,参以己之经验,历六载而成此书,名曰《温病条辨》。非敢谓高出于前贤,聊以补前人之未备耳。
或曰:“子之书,将以救天下后世,奈何秘不示人?”瑭曰:“非秘也。古人著书,皆有师承,非苟然也。瑭之书,本于《内经》《难经》,源于仲景,参以又可、天士,非臆造也。然医道至精,人命至重,恐偶有差池,误人匪浅。故先以示友,求其匡正,俟其完善,再行于世,庶几无负初心。”
时嘉庆三年,岁在戊午,淮阴吴瑭鞠通自序。
二、《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京城爆发大规模温疫,朋友们强行请我(吴瑭)出来治病。可惜患者大多已发展成危重难治的“坏病”,所幸最终救活了几十人,而死于世俗庸医之手的人,却多得数不清。唉!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医术不精的医生之手,这样有医生倒不如没有医生。学医如果不精通,还不如不学医。
有朋友问:“如今的医生中,号称‘智虑周全、行为端正’且名满天下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我回答:“医学本是仁爱的事业,必须以智慧为先导,以勇气为辅助,以仁爱来成就。有智慧就不会迷惑,有勇气就不会气馁,有仁爱就不会自私。现在的医生,不专心研究脉象与辨证,却被奇谈怪论迷惑;不努力钻研本草与经方,却靠虚名炫耀。剽窃别人的见解,说能欺瞒世人;照搬古人的方剂,说能立刻见效。他们的智慧在哪里?见人病危却不救治,专挑富贵患者谋利,他们的仁爱在哪里?偶尔治好了小病就沾沾自喜,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他们的勇气在哪里?所以说,这些人看似‘智圆’实则无智,看似‘行方’实则无方,名满天下,实则欺骗天下,这就是‘名医’众多的原因。”
我从小就喜好医学,十九岁时,父亲患病一年多,最终还是没能救活,我内心的愧疚与悔恨难以言说,于是放弃科举仕途,专心研究医术。四年后,我游历京城,参与校勘《四库全书》,得以见到吴又可的《温疫论》,才知道温病与伤寒的治疗方法不同。但这本书详细论述瘟疫却简略提及温病,论及瘟疫的病因虽准确,治疗方法却不够周密。后来又读到叶天士先生的医案,他的理论观点精细,但分散而缺乏系统,后人难以遵循学习。
自东汉张仲景之后的一千多年里,温病的治疗理论始终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不自量力,搜集各位先贤的精华见解,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历时六年写成这本书,取名《温病条辨》。不敢说比前人高明,只是姑且用来补充前人的不足罢了。
有人说:“你的书是用来拯救天下后世的,为什么要秘而不宣呢?”我说:“并非保密。古人著书立说,都有师承渊源,不是随便写的。我的书以《内经》《难经》为根本,源于张仲景的理论,参考了吴又可、叶天士的见解,并非主观臆造。但医术极其精微,人命至关重要,担心偶尔出现差错,会误导他人、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先拿给朋友们看,请求他们纠正错误,等完善之后再公之于世,这样或许才不辜负我著书救人的初心。”
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年,淮阴吴瑭(字鞠通)自序。
三、序文核心背景与价值解析
1.著书动因:从亲历伤痛到济世之心
吴瑭因父亲病逝而弃儒从医,后目睹京城温疫中“死于医手者不可胜数”的惨状,深感当时医界“剽窃异说、炫于虚名”的弊病。他发现吴又可《温疫论》“详疫略温”、叶天士医案“散而无统”,遂立志整合温病理论,填补千年学术空白。
2.医学主张:破迷思与立体系
序文中明确批判“以伤寒法治温病”的传统误区,强调温病与伤寒的本质差异;提出“医道仁为本,智勇为翼”的行医准则,反对“见危不救、择肥而噬”的不良风气。这一理念为《温病条辨》确立了“三焦辨证”体系奠定思想基础,书中“辛凉三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至今仍是温病初起的核心方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