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采摘园设计方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蔬菜采摘园设计方案

作为从业八年的休闲农业规划师,我参与过十余座城郊农园的设计,最深的感触是:一个受欢迎的蔬菜采摘园,不是简单圈块地种上菜,而是要让土地会“讲故事”,让游客能“沉浸式”触摸自然。最近接的这个项目,业主是返乡创业的张哥——他流转了城郊200亩地,想建一座既能让城里人体验农趣、又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蔬菜采摘园。结合前期调研和多次实地勘察,我整理出这份设计方案。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1.1背景需求

这些年做农业规划,最常听到游客抱怨的就是“采摘园同质化严重”:要么只有大棚里摘草莓,要么番茄黄瓜品种老套,家长带孩子去,除了摘菜没别的可玩,两小时就待不住。但张哥的地位置很好——离市区40分钟车程,周边有3个新建小区,还有两所小学,亲子客群、家庭客群需求旺盛。更关键的是,这片地有50亩自然缓坡、3条小水渠,原本是废弃的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合发展生态种植。

1.2核心定位

基于市场痛点和场地条件,我们将采摘园定位为:“可玩、可学、可带走”的复合型生态蔬菜采摘园。具体来说:

可玩:不止摘菜,要设计互动环节,让孩子蹲在田埂认菜苗,家长跟着学搭番茄架;

可学:把农业知识变成体验,比如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区分有机菜和常规菜的种植方式;

可带走:除了现摘蔬菜,还能现场做蔬菜酱、蔬菜干,甚至带一包种子回家自己种。

二、整体设计思路与功能分区

2.1设计原则

方案设计时,我坚持三个核心原则:

生态优先:不用化学除草剂,用覆盖秸秆、种植三叶草的方式防草;不用大棚破坏原地形,尽量保留自然沟渠做灌溉;

体验分层:老人喜欢慢逛,设置“银发采摘道”,田埂加宽到1.2米,配休息凳;孩子要探索,设计“蔬菜迷宫”,用高秆作物(如玉米)围成路径;

运营可持续:采摘区和种植区比例控制在6:4,留出40%土地轮作养地;配套设施用低成本材料(比如竹篱笆、木栈道),后期维护方便。

2.2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场地地形(北高南低,东侧有小山坡),我们将园区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各区既独立又联动,确保游客动线流畅。

2.2.1核心采摘体验区(80亩)

这是园区的“流量担当”,按“四季有采”规划,每个季节设置2-3个主打品种,搭配2-3个特色品种。

春采区(3-5月):以小番茄、彩椒、樱桃萝卜为主,选“玉女”“黄妃”等果形可爱的品种,孩子一摘就喜欢;

夏采区(6-8月):种黄瓜、长茄、瓠瓜,藤蔓类作物搭竹架,让游客弯腰就能摘,避免暴晒;

秋采区(9-11月):主打南瓜(贝贝南瓜、观赏南瓜)、秋葵、紫甘蓝,南瓜田边放几个竹筐,方便家长和孩子比赛“抱南瓜”;

冬采区(12-2月):用透光率好的简易棚种生菜、菠菜、豌豆苗,棚内挂小暖灯,冬天也能体验“摘一把带霜的青菜”。

2.2.2农业科普互动区(30亩)

这里是“第二课堂”,目标是让孩子玩一小时、学半小时。

蔬菜认知廊:沿水渠搭建木栈道,每隔5米立一块“蔬菜身份证”,用漫画形式画出生长期、吃法(比如“胡萝卜喜欢沙土地,炒肉或榨汁都好吃”);

种植体验田:分10㎡的小地块,租给家庭“认养”,提供种子、工具和技术员指导,游客每月来一次,记录蔬菜生长,收获时还能做“种植日记展览”;

农具博物馆:收集老式犁、耙、筛子,配上说明牌(比如“这个木耙子是爷爷辈用来松土的,现在我们用更省力的旋耕机啦”),旁边放体验区,让孩子试试拉小耙子。

2.2.3休闲配套服务区(20亩)

很多采摘园留不住人,就是因为没有“停下来”的理由。这部分我们设计了三个“留人点”:

田边茶歇站:在采摘区交界处设3个小木屋,提供现榨蔬菜汁(番茄汁、黄瓜汁)、烤玉米、蒸南瓜,用竹碗竹杯,喝完还能带走做纪念;

蔬菜手作工坊:一间平房改造成工坊,摆长条木桌,游客可以用采摘的蔬菜做果蔬拼画(用胡萝卜片拼太阳,菠菜叶拼树)、腌酸黄瓜(教简单的糖盐比例);

亲子休息区:缓坡上种一片矮生百日草,铺草垫,放卡通帐篷,家长躺着看孩子跑,旁边有免费热水和急救箱(备着创可贴、蚊虫叮咬膏)。

2.2.4后勤保障支撑区(70亩)

这部分容易被忽视,但直接影响园区能不能长期运营。

种植储备区:40亩作为轮作地,今年种采摘区的番茄,明年改种绿肥(紫云英)养地,后年再种茄子,避免连作障碍;

物资仓储中心:10亩建仓库和工具房,仓库分两部分,一半存有机肥、种子,一半存采摘篮、雨鞋(备300双,按不同尺码分开放);

员工生活区:20亩建简易宿舍和食堂,员工宿舍装空调,食堂窗户对着菜园,让工人吃饭时能看到自己种的菜,更有归属感。

三、种植与景观细节设计

3.1品种选择:兼顾“好看”“好摘”“好吃”

选菜不是越贵越好,得让游客有“哇”的惊喜感。比如:

观赏性:种彩色羽衣甘蓝(红、紫、白),排成彩虹图案;种蛇瓜(长条弯曲像小蛇),孩子会追着问“这是真的蛇吗”;

体验性:选“手指胡萝卜”(短粗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