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老师防疫培训.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老师防疫培训

演讲人:XXX

01

防疫基础知识

02

日常防护操作

03

应急处置流程

04

教学场景防护

05

师生健康管理

06

培训与持续改进

01

防疫基础知识

新冠病毒特性与变异

病毒结构特点

新冠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表面具有刺突蛋白(S蛋白),易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导致感染。其遗传物质不稳定,易发生突变,形成多种变异株。

变异株特性

部分变异株可能具备更强的传染性或免疫逃逸能力,需持续关注全球变异株流行趋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环境存活能力

病毒在特定环境(如低温、干燥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但对紫外线、高温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主要传播途径解析

飞沫传播

感染者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直径大于5微米)传播病毒,近距离接触(1米内)风险最高。

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污染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间接传播,接触后未洗手即触摸眼、鼻、口可能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

在密闭、通风不良环境中,病毒可能通过微小气溶胶(直径小于5微米)悬浮于空气中,造成远距离传播。

典型症状

发热(体温≥37.3℃)、持续性干咳、乏力为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嗅觉或味觉减退。

不典型症状

儿童及青少年可能出现腹泻、皮疹或结膜炎,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综合判断。

重症预警指标

呼吸急促(每分钟呼吸次数超过30次)、血氧饱和度低于93%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常见感染症状识别

02

日常防护操作

个人防护用品规范穿戴

口罩佩戴标准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或KN95口罩,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按压鼻夹贴合面部,避免漏气。佩戴过程中禁止触摸外层,每4小时或潮湿后及时更换。

手套使用规范

在接触公共物品或学生物品时需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流程丢弃,避免重复使用。脱手套后需立即进行手部消毒。

防护服穿脱流程

高风险场景下需穿戴一次性防护服,遵循“先穿后戴、先脱后摘”原则,脱卸时由内向外卷起防护服,避免接触污染面,全程配合手部消毒。

教室环境消毒流程

教具专项处理

对重复使用的教学器材(如实验器具、体育器材)实行“一用一消毒”制度,耐高温物品可采用煮沸消毒,电子设备用75%酒精棉片擦拭。

地面清洁与消毒

采用拖地式消毒,先清除可见污渍,再用消毒液浸泡拖布,以“S”形路径拖拭,避免交叉污染。消毒后关闭门窗30分钟以增强效果。

高频接触表面消毒

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500mg/L)对课桌椅、门把手、电灯开关等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至少3次擦拭消毒,作用时间不少于10分钟。

教学场所通风管理

每日早、中、晚各开启门窗对流通风1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寒冷季节需在通风时段提醒师生增添衣物。课间休息时强制开启全部通风口。

自然通风强化

空调系统需关闭回风阀,采用全新风模式运行,每周清洗过滤网1次。新风量按人均30m³/h标准配置,确保空气单向流动。

机械通风优化

在教室安装CO₂浓度监测仪,当数值超过1000ppm时自动启动应急通风程序,并记录异常数据供后续分析改进。

空气质量监测

03

应急处置流程

立即隔离与初步观察

通知家长接回学生就医,并建议前往定点发热门诊排查,同步向校医或防疫负责人报备,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联系家长与医疗机构

环境消杀与追踪

对发热学生活动区域(教室、走廊等)进行全面消毒,并记录其近期密切接触人员名单,后续跟进健康监测。

发现学生发热后,第一时间将其带至校内隔离室,避免与其他师生接触,同时测量体温并记录症状表现(如咳嗽、乏力等)。

学生发热情况处理步骤

疑似病例上报机制

校内逐级上报

班级老师发现疑似症状后,需立即上报年级组长和校医,由校防疫小组初步评估后向校领导及上级教育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跨部门协作流程

在确保隐私的前提下,向全校师生发布风险提示,避免恐慌,同时严禁未经授权对外散布不实信息。

学校需与属地疾控中心建立联动机制,提供疑似病例的详细行程轨迹、接触史等信息,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信息保密与通报

密接者追踪与管理

快速识别密接范围

通过课堂考勤记录、监控视频等手段,精准定位与疑似病例同教室、同餐桌、同活动区域的密接师生名单。

01

分级管控措施

对密接者实施居家或校内隔离观察,每日监测体温及症状,高风险密接者需进行核酸检测并动态更新健康档案。

02

心理疏导与学业支持

为隔离师生提供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协调任课老师通过网课补授教学内容,减少对学业的影响。

03

04

教学场景防护

固定座位与分区管理

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座位布局,地面粘贴间距标识线,教师需定期检查并纠正学生就座位置。

动态调整与标识引导

通风与空间优化

优先选择通风良好的教室,必要时增设空气净化设备,避免座位靠近门窗或空调出风口造成气流直吹。

采用“一人一桌”固定座位模式,划分明确活动区域,避免学生交叉流动。课桌间

文档评论(0)

淡看人生之天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选择了就要做好,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件事,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