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导游词(最完整版本).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丽江古城导游词(最完整版本)

丽江古城导游词(完整版)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被誉为“高原姑苏”“活着的古城”的丽江古城。今天,我将带大家一同走进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它独特的纳西风情、建筑智慧与岁月沉淀。在接下来的旅程中,请大家放慢脚步,跟着我的脚步,一起聆听古城的故事。

一、初识丽江:古城概览与地理密码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坐落在玉龙雪山脚下,海拔2400余米,占地约3.8平方公里。它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末),明清时期作为滇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发展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2011年,与玉龙雪山共同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城的选址堪称“天人合一”的典范:北靠象山(又称“狮子山”),南枕文笔峰,西倚狮子山,东有金虹山,玉龙雪山作为天然背景,与古城遥相呼应。古城内无严寒酷暑,年均气温12.8℃——夏季平均气温23℃,冬季平均气温8℃,四季如春,是理想的宜居之地。更神奇的是,古城虽地处高原,却因独特的“三山夹一城”地形和玉泉水系的滋养,形成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水乡风貌,与高原雄浑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历史长河:从茶马古道到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的历史,是一部纳西族与自然、民族交融的史诗。

纳西族的迁徙与定居:纳西族是古城的原住民,其先民属古羌人后裔,原居河湟地区后辗转南下。唐宋时期,纳西族先民在丽江坝子形成部落,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南征大理,“革囊渡江”后经丽江,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归附元朝,被任命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开启了纳西族在丽江的统治。

木氏土司与古城繁荣: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册封阿甲阿得为丽江土知府,并赐姓“木”,自此木氏土司统治丽江长达470余年(1382-1723年),历经22代。木氏土司推崇“以夏变夷”,既学习汉文化,又保留纳西族传统,使丽江成为汉、藏、纳西等多民族文化交汇的中心。在这一时期,古城格局基本形成,四方街成为茶马古道的贸易枢纽,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集散,带来了藏区的皮毛、藏药,内地的茶叶、丝绸,以及东南亚的珠宝、香料,丽江古城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

近代变迁与新生: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木氏土司统治,由朝廷派遣流官管辖。近代以来,随着茶马古道的衰落,丽江逐渐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重新发现。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古城在修复中得到了保护性开发,最终走向世界。

三、建筑智慧:无城墙的古城与活着的遗产

走进丽江古城,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城没有城墙。相传木氏土司忌讳“困”字,认为城墙如同“困”字中间的“木”,会束缚家族发展;也有说法是纳西族崇尚自然,认为城墙会破坏与山水的和谐。无论真实原因如何,这一独特的“无城墙”格局,让古城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更显开放包容。

古城布局:三山为屏,一水为脉

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蛛网状”放射布局,主要街道依山傍水,小巷纵横交错。这种布局既顺应了地形,又便于交通——街道多为“丁”字或“丫”字形,能有效阻挡冬季寒风,同时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

水系:古城的血脉

丽江古城的水系堪称“古代城市水利工程”的典范。玉龙雪山的融水汇聚成玉河,从古城西北流入,再分为三条主干流:中河、西河、东河,再细分出无数支流,穿街过巷,最终汇入黑龙潭。整个水系形成“三眼井”的独特供水系统:上游饮用,中洗菜,下游洗衣,既保证了水质清洁,又体现了纳西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古城内的“四方街”旁,有一处名为“四方听音”的水车,是古城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水系的核心节点——玉河水在此分流,通过地下暗渠流向各户,形成“家家流水”的奇景。

建筑特色:纳西、汉、藏的融合

古城建筑以纳西族传统民居为主,融合了白族、藏族的建筑元素,形成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院”格局。

-土木结构:多为两层土木建筑,墙体采用“板筑夯土墙”,坚固保温;屋顶为“歇山顶”,覆盖青瓦,两端有“猫弓墙”防火。

-雕刻装饰:门窗、梁枋上雕刻有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如“东巴神兽”“福禄寿三星”等,既有纳西族图腾,也有汉族吉祥寓意。

-庭院布局:院内多植兰花、菊花、山茶等,设有“照壁”(挡风辟邪)、“天井”(采光通风),体现“四水归堂”的风水理念。

-马帮文化遗存:许多民居保留着“马店”遗迹,如“恒裕公”商号曾是茶马古道上的著名马帮驿站,院内仍有拴马石、马槽等物件,见证了当年的繁华。

四、核心景

文档评论(0)

雪雪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