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演讲稿1000字.docxVIP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演讲稿1000字.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尊敬的各位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今天站在这里,想和大家聊一个看似古老却永远鲜活的话题——诵读经典与文明传承。当我们在晨光中翻开泛黄的典籍,当琅琅书声穿越千年时空在耳畔回响,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的温度,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基因密码。

一、经典是文明的压舱石

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一片甲骨上的王占曰:吉,得四个字,让三千年前商人占卜的场景跃然眼前。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能将文明的火种跨越时空传递。从《尚书》记载的民惟邦本到《礼记》倡导的天下为公,从《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到《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镌刻在竹简绢帛上的文字,构建起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系。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说:国可亡,而史不可灭。经典正是文明存续的活化石。当我们诵读《史记》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铿锵誓言,当我们吟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情怀,其实是在与先贤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血脉中注入文明的钙质。

二、诵读是传承的活态方式

去年在曲阜孔庙,我看到一群身着汉服的少年正在诵读《论语》。他们摇头晃脑的模样,让人想起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的训诫。这种口耳相传的诵读传统,是中华文明独特的传承智慧。

汉代太学的博士讲经,唐代科举的帖经墨义,宋代书院的会讲制度,都证明诵读不是简单的记忆行为,而是通过声音的韵律激活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当我们读关关雎鸠时,能感受《诗经》的质朴;读大江东去时,能体会宋词的豪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文化传承。

三、在当代激活经典的生命力

有人说,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经典已经过时。但看看故宫博物院的古画会唱歌项目,《千里江山图》通过数字技术变成流动的乐章;听听《经典咏流传》舞台上,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谱成流行歌曲。这些创新实践告诉我们:经典永远是文明创新的源头活水。

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我们既要像钱钟书先生那样横扫清华图书馆,也要学会用新媒体讲好经典故事。敦煌研究院的年轻学者用AI修复壁画,让千年飞天在云端起舞;乡村教师带着孩子们在田埂上诵读《楚辞》,让古老的歌谣在希望的田野上回响。这才是真正的传承——让经典走出故纸堆,成为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

各位朋友,站在文明的长河中回望,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雕版典籍到数字图书馆,变的只是载体,不变的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当我们在晨读课上教孩子念人之初,性本善,当我们在书房里品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其实都是在参与一场伟大的文明接力。

让我们以典籍为舟,以诵读为桨,在新时代的航程中,把文明的火种传递给更多人。因为我们坚信:当每个中国人的书架上都有一本经典,当每个家庭都能传出琅琅书声,中华文明的长河就永远不会干涸。

谢谢大家!

文档评论(0)

jqx728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