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我的数学老师
初三开学第一天的数学课,我抱着“熬过这节课”的念头趴在桌子上,直到一阵带着粉笔灰气息的脚步声停在讲台前。“我叫陈景明,这一年的数学,我陪你们过。”声音不高,却像颗小石子投进满是浮躁的课堂,我抬头时,正撞见他镜片后那双亮得像星星的眼睛。后来才知道,这双眼睛不仅能看透我们藏在课本下的漫画,更能看穿我们对数学的畏惧与抵触。
陈老师的数学课从没有“标准答案”的压迫感。第一次讲二次函数,他没翻课本,反而举着个篮球走进教室:“谁能告诉我,把球抛到最高处时,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后排调皮的男生喊“抛物线”,他笑着抛起篮球,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球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对,但这道弧线里藏着的不仅是公式,还有重力加速度,是古人丈量土地时的智慧,是航天火箭发射的基础。”那天的黑板上,他没写一个公式,先画了投篮的轨迹,又画了古代水渠的截面,最后才引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当我第一次主动举手计算篮球最高处的函数值时,突然发现那些曾经像天书的符号,竟成了描述世界的语言。
我真正对陈老师改观,是那次月考后的办公室谈话。我的数学成绩常年在及格线徘徊,那次更是创下新低,试卷上的红叉像张密网把我困住。抱着“挨批评”的心态走进办公室,却看见他正用红笔在我的试卷上圈画,旁边摆着一杯温热的柠檬水。“你看这道题,”他指着几何证明题,“辅助线画对了方向,却在最后一步漏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就像盖房子差了最后一块砖。”他没有说“你怎么这么粗心”,而是拿出草稿纸,一步步演示如何把“漏洞”补上。临走时,他把那杯柠檬水推给我:“数学就像泡茶,急不得,得慢慢品出味道。”那杯柠檬水的清甜,和草稿纸上整齐的演算步骤,成了我摆脱数学畏难情绪的起点。
陈老师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得卷边的《数学史》,和一个装满彩色便利贴的铁盒。每次讲新知识点,他总会插一段数学史的小故事。讲负数时,他说古代数学家为了表示亏欠,创造出比“零”更奇妙的数字;讲圆周率时,他提起祖冲之在油灯下演算的身影,说“这个小数点后的数字,藏着中国人的执着”。而那个便利贴铁盒,是给我们的“疑问收集箱”。不管是课堂上没听懂的难题,还是生活里和数学相关的困惑,都能写在便利贴上贴进去。有次我写了“为什么钟表是十二进制”,第二天他就在课堂上专门讲了古代计时法与数学进制的关系,还笑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数学从来不是孤立的学问。”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自习,突然下起了大雪。晚自习结束后,我因为一道压轴题没解开,留在教室加班。陈老师查班时发现了我,没催我回家,反而搬了把椅子坐在我旁边:“我们先别急着算答案,先想想这道题要考什么。”他从题干里的关键词说起,帮我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窗外的雪越下越大,教室里的暖气把他的眼镜熏得有些模糊,他时不时摘下眼镜擦拭,指尖还沾着刚才在黑板上写字的粉笔灰。当我终于算出正确答案时,抬头看见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十一点。他起身时揉了揉腰,从包里掏出一副手套递给我:“雪天路滑,戴上暖和点,明天再给你讲类似的题型。”路灯下,他的身影被雪勾勒出一圈柔和的轮廓,我突然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数学题,因为有了这样的陪伴,竟也变得温暖起来。
陈老师从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公式,他总说“公式是工具,要知道它从哪里来,才能用好它”。为了让我们理解勾股定理,他带我们用硬纸板做了三个正方形,让我们亲手拼接,感受“勾三股四弦五”的奥秘;为了讲概率,他组织我们做“摸球游戏”,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再对照公式计算概率,当我们发现实验结果和理论值越来越接近时,课堂上响起了自发的掌声。有个以前总抄作业的男生,在那次摸球实验后,主动问陈老师:“能不能再做一次实验?我想看看是不是次数越多越准确。”陈老师笑着点头,第二天就带来了更多的小球和记录表。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中考前的那段日子。陈老师的爱人住院了,他每天早上先去医院送饭,再赶去学校上早自习,晚上陪我们晚自习后,又折回医院陪护。有天他顶着黑眼圈走进教室,声音有些沙哑,却依然笑着说:“今天我们讲最后一套模拟卷,把你们的疑问都抛出来。”课上到一半,他突然咳嗽起来,掏出手绢捂了好一会儿。我们都劝他休息,他却摆了摆手,喝了口热水继续讲题。下课后,班长带着我们去办公室,把写满祝福的卡片放在他桌上,他看着卡片,镜片后的眼睛红了,却故作轻松地说:“等你们中考结束,我请大家吃雪糕,要算准每个人的份数,可别算错了。”
中考数学考试那天,我拿到试卷时有些紧张,抬头看见监考老师胸前的工作牌,突然想起陈老师说过的话:“拿到试卷先看一遍,把会做的题当成老朋友,和它们打个招呼。”我深吸一口气,按照他教的方法先做基础题,遇到难题时,脑海里浮现出他在黑板上画图的身影,突然就有了思路。走出考场时,看见陈老师站在考点门口,穿着我们熟悉的蓝色衬衫,手里举着写着“加油”的牌子,镜片上沾着汗水,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成绩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