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阿拔斯王朝外交关系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与阿拔斯王朝外交关系研究

引言

公元8世纪前后,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崛起了两个横跨文明板块的庞大帝国:东方的唐王朝(618-907年)与西亚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中国史书称“黑衣大食”)。这两个疆域广袤、文化璀璨的帝国,虽相隔万余里,却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香料之路建立了频繁的外交联系。这种跨越地理阻隔的互动,不仅是两大帝国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成为东西方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本文以唐与阿拔斯王朝的外交关系为核心,从历史背景、互动途径、典型事件及影响意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试图还原这段被沙漠与绿洲见证的文明交流史。

一、历史背景:两大帝国的崛起与欧亚格局的演变

(一)唐王朝的盛世气象与开放战略

唐王朝自太宗贞观之治起,历经高宗、武周至玄宗开元盛世,国力达到鼎盛。其疆域东抵日本海,西逾葱岭,北至贝加尔湖,南达交趾,建立起“天可汗”体系下的东亚朝贡网络。唐朝的开放体现在多个层面:政治上设鸿胪寺专门管理外交事务,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保障商路安全;经济上推行“市舶司”制度,鼓励胡商来华贸易;文化上兼容并蓄,长安城内胡商、僧侣、学者云集,胡乐、胡服成为时尚。这种“海纳百川”的姿态,为与阿拔斯王朝的外交接触奠定了基础。

(二)阿拔斯王朝的建立与东扩需求

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马亚王朝(中国称“白衣大食”)后,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确立了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统治。该王朝以“伊斯兰文明保护者”自居,积极推动文化复兴(史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同时为获取东方的丝绸、瓷器等奢侈品,以及平衡与拜占庭帝国的西部压力,迫切需要打通东方商路。阿拔斯统治者意识到,与东亚最强大的唐王朝建立联系,既能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又能借助唐朝的政治影响力巩固其在中亚的地位。

(三)欧亚交通网络的成熟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代已形成“沙漠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至波斯湾)两条主通道。中亚的康国、安国等昭武九姓胡商,作为“中间人”活跃于两大帝国之间,既传递商品信息,也充当外交信使。同时,波斯萨珊王朝的灭亡(651年)与阿拉伯帝国的东扩,使中亚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唐朝与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范围逐渐形成交集,直接外交接触成为必然。

二、互动途径:官方与民间交织的外交网络

(一)官方使节:朝贡体系下的政治对话

唐朝与阿拔斯王朝的官方交往以“朝贡-回赐”为主要形式。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从阿拔斯王朝建立(750年)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的近百年间,阿拔斯遣使入唐至少17次,唐朝亦曾派使节回访。例如,752年阿拔斯哈里发曼苏尔即位后,立即遣使携带“良马、宝带、异香”入长安,唐玄宗回赐“锦彩、金银器”;785年,唐德宗为答谢阿拔斯助平“安史之乱”(后文详述),特遣中使杨良瑶率使团经海路出访,其行程被《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详细记录。这些使节不仅携带国书、贡品,还承担着观察对方国情的任务——阿拔斯使者曾记录长安“宫阙壮丽,市肆繁华”,唐朝官员则注意到巴格达“聚商货,盛甲兵”的都市风貌。

(二)商贸往来:经济利益驱动的民间外交

官方使节之外,商人是更频繁的“外交实践者”。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经河西走廊运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再由粟特商人转往撒马尔罕、布哈拉,最终抵达巴格达;阿拔斯的乳香、没药、宝石、玻璃器则沿相反路线进入中国。考古发现为这种贸易提供了实证: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波斯萨珊银币、阿拉伯金币,以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沿岸出土的越窑青瓷,均是双方商贸的物证。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允许胡商“列肆而市”,甚至在广州设“蕃坊”供阿拉伯商人聚居;阿拔斯则在巴格达设“中国市场”,专门销售中国商品。这种双向的商业包容,使经济交流成为外交关系的“稳定器”。

(三)宗教与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度互动

宗教传播是外交关系的重要延伸。阿拔斯王朝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随着阿拉伯商人入唐,伊斯兰教开始在长安、广州、泉州等地传播。据《通典》记载,广州“蕃客”中已有清真寺,部分胡商后代“习儒书,应科举”,如847年考取进士的大食商人李彦升。同时,唐朝的佛教、道教文化也通过僧侣、学者传入阿拔斯。义净法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提到,有中国僧人经海路至大食传教;阿拔斯学者马苏迪在《黄金草原》中记录了“中国的炼丹术与长生术”,可见道教思想对其的影响。此外,造纸术的西传(751年怛罗斯之战后,唐军俘虏中的造纸工匠在撒马尔罕设厂)、印刷术的早期传播,更是文化交流的里程碑,直接推动了阿拔斯的“知识革命”。

三、典型事件:从冲突到合作的关系转折点

(一)怛罗斯之战:军事冲突后的外交缓和

751年,唐朝安西都护府与阿拔斯王朝在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爆发战役。此战起因是唐朝属国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背盟,安西节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