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虚词详解与练习.docxVIP

文言文常用虚词详解与练习.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常用虚词详解与练习

文言之学,非独在实词之积累,更在虚词之妙悟。虚词者,文之脉络,气之枢纽也。其义虽虚,然于句读之间,表情达意,至关重要。初学者每为其所困,盖因一字多义,用法灵活,且常随语境而变。今择其常用者,略作详解,并附以练习,冀能为诸君窥其门径稍助绵薄。

一、之

“之”字用法最繁,然亦有章可循。

(一)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这件事”、“这个东西”等。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例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之”代指“这件事”(即“齐师伐我”)。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之”连接定语“小大”与中心语“狱”。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成为短语或复句的成分,无实义: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美我”本可成句,加“之”后作“者”字结构的中心语,整个短语作主语。

3.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置于宾语“何陋”之后,动词“有”之前,以强调宾语。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本为定语修饰“马”,后置后以“之……者”为标志,强调“马”的特征。

5.补足音节,无实义,用于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之后:

*例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久”为时间副词,“之”补足音节。

*例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为动词,“之”补足音节。

二、乎

“乎”字多用于句末,表语气,亦有介词用法。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常与“岂”、“宁”等呼应: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推测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对、比等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乎”,在;后一“乎”,比。

*例2: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对。

三、者

“者”字多起指代或提顿作用。

(一)代词,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例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人。

*例2: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的样子(情况)。

(二)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事、物)”:

*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善术者”,擅长术数的人。

2.用在数词之后,可译为“种”、“样”、“件”等: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二者”,两种心情。

3.用在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以引出判断或说明: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用在“今”、“昔”等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也

“也”字为句末语气助词,用法丰富,主要表判断、肯定、陈述、感叹、疑问等语气。

(一)表判断语气,是判断句的标志之一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为典型判断句式。

(二)表肯定、确认语气

*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三)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也”表陈述,语气舒缓。

(四)表感叹语气

*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五)表疑问语气(较少见,常与“何”、“谁”等呼应)

*例:何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

“以”字用法灵活,可作介词、连词,亦有动词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可译为“用”、“拿”、“凭借”、“按照”、“依据”等:

*例1:以刀劈狼首。(《狼》)——用。

*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凭借。

*例3: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按照。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文档评论(0)

感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原创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