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探店,是“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docxVIP

“达人”探店,是“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达人”探店,是“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

评价回归真实,店家也要将重点放到餐饮本身,用心做美食才是长久发展的王道。

一碟名为“群英荟萃”的腌萝卜80元、一杯“宫廷玉液酒”180元……上世纪90年代,由艺术家赵丽蓉出演的春晚小品《如此包装》讽刺了高档酒楼以次充好、抬高“身”价的餐饮乱象。

如今,数字经济带动探店热,一些网络“达人”走街串巷,通过分享亲身体验为餐饮商家代言。在一片火热中,一些探店行为开始变味:为探店付费的餐厅,即使又贵又难吃,依然能收获一众“好评”;不为流量买单的饭店,纵然实惠讲良心,也可能被挤兑到“差评”圈层。究竟是“群英荟萃”还是“萝卜开会”,在流量与利益交织之下,让人越来越看不清楚。

“达人”来了,钱包瘪了

“会带每一任男朋友去吃的店”“只愿意带好朋友来吃的十家店”“N刷不会吃腻的餐厅”……浮夸的文字描述、浓郁诱人的相机滤镜,笔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许多美食探店的笔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收藏点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推文的评论区有不少消费者直呼“上当踩雷”“又贵又难吃”。

“达人”的赞不绝口、顾客的负面反馈,同一家店线上线下的口碑逆转,暴露出美食探店背后的诸多乱象。

“有的‘达人’一口菜没吃,倒是让相机‘吃饱’了。”网友“菜菜酱”分享了她在一家餐厅偶遇职业“探店达人”的场景:酒和菜摆满一桌,“达人”变换各种机位一顿狂拍,拍完食物还要带人出镜,一会儿伸手夹菜,一会儿举杯饮酒,“各种姿势来了个遍,唯独没有看见他们坐下来好好品尝,彻底冷掉的食物也被白白浪费”。

一口未尝,却能发出一篇洋洋洒洒的推荐文章,这让美食探店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一位西餐厅店主周娜表示,有一次她邀请了几位博主到店,提供了几百元的餐食,回头一看,探店文案几乎都是乱写的,有的文案提到的菜品他们店里根本没有供应。“这些变了味的探店推荐,也让美食失了真。”周娜说。

此外,由于从业门槛低、行业规范缺失,“达人”群体良莠不齐。2023年,北京丰台一家餐厅邀请博主探店,结果博主在短视频评论区对不少给了差评的消费者“爆粗口”,最终被平台封了数日账号。

遭遇霸王餐,探店变“探钱”

不少“达人”只管钱给得多不多,根本不在乎代言的菜品是不是好吃、是不是货真价实,有的甚至有钱就捧、没钱就黑,游走于违法的边缘。

有不少商家曾遭遇“达人”吃霸王餐。经营一家小酒馆的小韩表示,经常遇到一些在点评打分类平台等级较高的用户,吃完饭后展示其平台等级希望免单,有的甚至还要求店家附赠一瓶酒当伴手礼。“曾经我们也拒绝过,但事后立刻收到一个差评,因为高等级用户评论权重较高,一下子将我们酒馆的评分从4.8降到4.6,实在是又委屈又无奈。”

自媒体从业者静静称,职业“探店达人”主要有两种获益方式:一种是有偿推广,店家支付费用,“达人”按照店家要求探店拍摄并发布图文视频;另一种是资源置换,商家免费请“达人”就餐,“达人”发布用餐体验。“头部博主的探店收费能达到数万元,素人博主的一条笔记有时候也能赚50元到100元。”静静说。

显然,有偿探店更像是一种商业营销合作,而非单纯的美食分享。根据国家出台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在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时,发布者必须显著标明“广告”字样。然而,互联网平台上大量的探店笔记、探店视频,并未加以标注,这让不少消费者误将博主收费的广告当作真情实感的推荐,线下打卡遭遇“踩雷”。

有律师指出,某些博主所谓的探店已经变成了“探钱”。不客观的描述、回避缺陷的推荐,很有可能会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认定为虚假的宣传行为。有部分博主以探店宣传为由头、以差评为要挟,强制店家免单、支付费用或赠送相关礼品的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可能构成对商家的敲诈勒索,一旦被认定,轻则会受到治安处罚,重则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让美食回归本味

中国是美食大国,一餐一饭承载着百姓最质朴的欲求和幸福。一道菜好不好吃、一家店值不值得信赖,最终都要靠消费者的选择,凭实力活下来。探店流量可能会加速口碑传播、带来销售机遇,但如果总是玩弄虚假流量的话,就会带来信任崩塌、“达人”和店家的“双输”。

某短视频平台生活服务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有2287万人靠探店获得收入。今年7月,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新职业信息中,“生活服务体验员”这一新工种被归到“互联网营销师”名下。

“探店达人”能得到认可成为一门新职业,无疑有利于从业者的自我认同感提升。但这个职业能否持续存在,显然真实性是关键。“探店达人”不应只专注于拍摄和宣传,更应对食物倍加尊重和珍惜,并基于真实感受去分享体验。同时,也要守住兴趣分享与商业广告的边界,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

探店行为同样需要监管规范。应引入信用监管体系,对违规发布虚假探店信息的互联网平台、“达人”及商家进行积分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