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谁“杀”死了公共自行车?
公共自行车运营之难,难在商业模式。
最近,多地宣布公共自行车项目停止运营。近些年来,全国停运公共自行车的城市越来越多。一度风靡全国的公共自行车,为何被抛弃?
2017年,一则《关于武汉公共自行车停止运营的公告》,引发江城市民热议。公告称,11月25日起,武汉公共自行车将全面停运。武汉是中国首个在全市范围投放车辆的城市。从全面投用到全面停运,公共自行车在武汉的生命周期不到10年。
公共自行车,也可称之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是个舶来品,起源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期望供人们长期免费使用,称为“白色自行车计划”。遗憾的是,短短几天内,所有的自行车都丢失或被破坏殆尽,计划夭折。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欧洲法国、英国等国家,由政府主导,第三方公司运营、维护,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信息集成、无线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才让公共自行车步入正轨。
2009年,武汉成了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城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投建公共自行车。由于收费低、站点多、车况好,项目运行之初受到市民欢迎。巅峰时期,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设置上千个站点、近10万辆自行车参与运转,近100万人办卡租赁。随后,公共自行车这个新事物,“骑出”武汉,走向全国。
短短8年时间,从“一车难求”,到“黯然退出”,不禁让人唏嘘。正如当年引发的“吃螃蟹”热一样,停运公共自行车的武汉,又在全国掀起“弃螃蟹”风潮。
2018年,广州公共自行车选择了停运;2021年,北京东城、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密集宣布公共自行车停运。发展近10年,保有量近12万辆、网点数量近4000个、用户超100万人的北京公共自行车淡出公众视野;2022年8月,安徽宣城宣布拆除公共自行车设施……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公共自行车停运。
公共自行车,为何被城市抛弃了?
02“杀手”
探寻公共自行车被抛弃的原因,还要从公共自行车为什么能够兴起说起。
虽然公共自行车最早是由非政府组织发起的,但其大规模的普及、运营,是由政府主导的。这意味着,公共自行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公共利益考量。这也是公共自行车“公共”二字的由来。
各国政府愿意布局公共自行车,主要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城市的公交、地铁、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日益完善,但依然无法做到无死角覆盖。特别是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家里的这段距离,一旦步行距离超过800米,就会给市民出行带来困扰。这段距离,便被称为“最后一公里”。
从实际效果看,国内各大城市设置公共自行车,满足市民短距离出行,不仅践行了绿色低碳的理念,也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公共自行车,成了不少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但共享单车,改变了这一切。2016年,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单车火爆大江南北。
与公共自行车相比,共享单车优势明显:
一是投放量大。共享单车的投放量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以广州为例,仅2016年一年,ofo小黄车就投放了将近8万辆,摩拜投放了10万辆。到了2017年,广州城内共享单车已经达到80万辆。与之相比,广州公共自行车只有3万辆。北京的情况也类似,数据显示,北京中心城区共享单车投放量是公共自行车的10倍以上。
二是随停随走。车辆投放量大,意味着能够很快找到车子,使用方便。而且公共自行车大多需要靠桩借还车,如果设备、系统出了问题,就必须多次尝试,甚至换地方借还。与之相比,随取随停随走的共享单车更加方便。
三是操作简单。公共自行车大多要到网点办理开户,缴纳100~300元不等的押金,借还车还要刷卡。共享单车的操作,只需要一部手机即可。早期,在资本的加持下,共享单车更是掀起了“补贴大战”。骑车不仅免费,还能领红包,抢走了一大批用户。面对共享单车的强大攻势,各地公共自行车也升级应对,比如推出增加网点、移动支付、1小时内免费骑行等措施。但是,依然败下阵来。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杭州公共自行车一年的租用量超1.1亿次,2017年,在共享单车的冲击下,迅速下降至8000万人次。
使用率、使用人数持续下降,公共自行车的退出,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共享单车对公共自行车的取代,可视为科技的胜利。但如果没有共享单车,公共自行车就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
其实,很多公共自行车在投用后,就暴露了不少问题。有的在站点布局、投放数量上不合理,有的站点年久失修,有的自行车破损严重,有的租赁系统时常瘫痪……北京某公共自行车企业相关负责人曾坦言,投放的车型耗损快,厂商又停产,导致缺乏配件而无法维修。维护不当的背后,反映的是运营模式问题。
最典型的是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最初,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民企投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站、配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