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

引言

若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一幅千年长卷,宋代绝对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个被史学家称为”中国近世开端”的朝代,既有文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雅趣,也有《东京梦华录》里”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的烟火气。从汴京的州桥夜市到临安的西湖船宴,从士大夫的雅集小酌到市井百姓的街头小吃,宋代饮食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成为文化交融的载体、地域特色的缩影。本文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经济基础、烹饪技艺、主食副食差异、茶酒文化等维度,揭开宋代饮食文化的地域密码。

一、宋代饮食文化的物质根基:经济与物产的双重馈赠

任何文化现象的繁荣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宋代饮食的多元与地域特色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跨越式发展。

1.1农业革命:从”苏湖熟,天下足”到食材大扩容

北宋初年从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引进的耐旱早熟稻种”占城稻”,堪称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这种”不择地而生”的稻种,让原本一年一熟的江淮地区逐渐推广双季稻,江南平原的粮食产量激增。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到南宋时,两浙路(今浙江、上海及江苏南部)的水稻亩产已达五至六石(约合今300-360公斤),“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正是这一盛况的写照。

粮食的丰足不仅解决了温饱,更让更多土地得以种植经济作物。福建的荔枝、四川的柑橘、两淮的茶叶、江南的菱藕,都成为重要的商品性农产品。《鸡肋编》中提到,苏州洞庭山”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说明水果种植已形成专业化产区。更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传统的麦类作物在南方广泛种植——由于政府鼓励”江东路令民种麦,毋收其租”(《宋史·食货志》),南方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耕作制度,这为南北饮食交融埋下了伏笔。

1.2商业网络:漕运与市坊打破后的”天下食”

如果说农业提供了原材料,发达的商业则让食材流动起来。北宋以汴京(今开封)为中心,构建了”漕运四渠”(汴河、惠民河、广济河、金水河)的水运体系,其中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宋史·河渠志》),仅江南的鱼鲜、福建的荔枝,通过”以竹笼盛之,剪叶封其蒂”的保鲜法,三五天内就能运抵汴京。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依托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南的椰子、两湖的莲子、川蜀的花椒,都能在临安的”行市”中找到踪迹。

更关键的是,宋代打破了唐代”坊市分离”的格局,夜市、早市、草市兴起。《东京梦华录》里的州桥夜市”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梦粱录》中的临安”铺席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全天候的商业形态,让不同地域的饮食风味得以在城市中碰撞融合。

1.3手工业赋能:从炊具到食具的”技术革新”

宋代的冶金业与制瓷业为饮食提供了硬核支撑。铁制炊具的普及(尤其是轻薄的铁锅),让”炒”这种快速烹饪法从贵族厨房走向市井——此前的烹饪以蒸煮为主,而”炒”需要高温快速翻炒,铁锅的导热性正好满足这一需求。《山家清供》中记载的”山家三脆”(嫩笋、小蕈、枸杞头同炒),正是典型的炒菜代表。

制瓷业的繁荣则让食具更精致。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建窑的黑盏(用于斗茶),不仅提升了饮食的仪式感,更因便于运输,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通过食具传播。比如建窑兔毫盏随茶风盛行,成为南北文人的雅好;景德镇影青瓷碗因”白如玉、明如镜”,成为临安酒楼的标配。

二、烹饪技艺的地域分野:从”北食”到”南烹”的技法流变

物质的丰富催生出技艺的精进,而宋代的烹饪技法又因地域差异呈现鲜明特色。当时的文献已明确记载”北食”“南食”“川食”三大风味体系,这正是中国四大菜系(鲁、川、苏、粤)的早期雏形。

2.1北方:厚重质朴的”北食”传统

以汴京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继承了唐代”胡汉交融”的饮食传统,烹饪风格偏厚重,善用畜肉与酱料。

肉食偏好:北方多养牛羊,故羊肉是”皇家特供”——《宋会要》载,宋真宗时”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宫廷宴饮”例用羊肉,不设豕肉”。民间虽不如宫廷,但”旋煎羊白肠”“虚汁垂丝羊头”(《东京梦华录》)等羊肉小吃遍布街头。猪肉在北方也逐渐流行,苏轼贬居黄州时发明的”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正是北方烹饪技法与南方食材结合的产物。

面食绝技:北方人对面食的钻研堪称”登峰造极”。《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面食有”水晶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油炸夹儿”等数十种,其中”馒头”并非今日无馅的馒头,而是类似包子的带馅面食(《武林旧事》中”诸色包子”有细馅、糖馅、豆沙馅等14种)。更值得一提的是”汤饼”(面条),北宋人已能做出”索饼”(细面)、“棋子面”(菱形面)、“水引面”(宽面)等,《山家清供》中”梅花汤饼”以梅花模子压面,“清泉供客,移玉笛吹之”,可见面食已从果腹之物升华为艺术。

2.2南方:清鲜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