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古文考试难点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古文考试难点及答案

一、文言实词的多维辨析

实词考查不再局限于单字释义,而是强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交叉辨析,尤其注重动态语境下的语义推导。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中“卒定变法之令”的“卒”,需结合上下文判断非“士卒”义,而是“最终”;《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的“因”,非“因为”,而是“接续、叠加”。此类实词需突破常见义项的惯性思维,重点关注:

1.通假字的音形关联。如《庄子·逍遥游》“而征一国者”中“而”通“能”,需结合上古音“而(日母之部)”与“能(泥母蒸部)”的旁纽通转规律判断。

2.偏义复词的语义偏移。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作息”偏指“作(劳作)”,需通过语境中“勤”的限定排除“息”的干扰。

3.词类活用的逻辑推导。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履”,由名词“鞋子”活用为动词“登上”,需结合“至尊(帝位)”的宾语属性反推词性变化。

典型例题:《汉书·霍光传》“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中“下”的含义。

答案推导:“下”本为方位名词,此处接宾语“之(霍光)”,需判断为动词;结合“礼”的状语修饰,“礼下之”应为“以礼待之而居其下”,即“屈尊对待”。

二、虚词用法的语境适配

虚词考查从“词性标注”转向“功能分析”,重点在于“同词异用”的细微区分,如“其”“之”“以”等高频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法功能与逻辑关联。例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的“其”表商量语气,而《史记·项羽本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需结合句式结构与语气词综合判断。关键难点在于:

1.连词的逻辑层级。如“而”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顺承(“择其善者而从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时,需通过前后分句的语义关系(并列、时间先后、语义相反)区分。

2.介词的对象限定。如“以”表工具(“以刀劈狼首”)、依据(“以勇气闻于诸侯”)、原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时,需分析宾语与谓语的动作关联(工具、标准、缘由)。

3.语气词的情感色彩。如“乎”表疑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感叹(“善哉乎鼓琴!”)、测度(“日食饮得无衰乎?”)时,需结合句末其他虚词(“哉”“乎”连用表感叹)与上下文语境判断。

典型例题:比较《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与《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以”的用法差异。

答案解析:前者“以若所为”中“以”为介词,表凭借(凭借这样的做法);后者“无以至千里”中“以”为连词,表结果(无法用来到达千里)。二者区别在于“以”后是否接名词性短语(前者接“若所为”,名词性结构;后者接动词“至”,表目的或结果)。

三、特殊句式的隐性识别

特殊句式考查从“显性标志”转向“隐性推导”,重点在于省略句、变式句的补全与还原。例如《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宾语“之(张良)”,需根据上下文补出;《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吾与谁归”),需通过疑问代词“谁”的位置判断。核心难点包括:

1.省略成分的逻辑补全。如《庖丁解牛》“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中“为之”后省略“(解牛之事)”,需结合前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语境补出省略的宾语。

2.变式句的语法还原。如《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为判断句(伯是英武的,是国家的俊杰),需通过“邦之桀兮”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识别其判断功能;《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为状语后置(“于江渚之上渔樵”),需通过“于”字结构调整语序。

3.被动句的无标志识别。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为有标志被动(“见”“被”),而《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无标志被动(“为”表被动),需结合“为+施动者+动词”的结构判断;更难的是《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的被动(“伤于矢”即“被箭所伤”),需通过“于”字引出施动者识别。

典型例题:分析《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句式特点。

答案解析:此句包含状语后置与省略。“躬自厚”即“厚躬自(严格要求自己)”,状语“厚”后置;“薄责于人”即“于(对)人薄责(宽松要求)”,状语“于”引出对象后置。全句通过语序调整强调自我约束与宽以待人的对比。

四、文化常识的体系化记忆

文化常识考查从“单点记忆”转向“体系关联”,重点在于制度、称谓、礼仪的历史演变与逻辑关联。例如“科举制度”需掌握“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的层级,以及“解元、会元、状元”的对应关系;“官职变迁”需区分“拜(授予)、除(任命)、迁(调动)、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