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认识地球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教版认识地球课件演讲人:日期:

目录01地球基本特征02地球运动规律03地球内部结构04经纬网与定位05地图运用基础06地球环境与保护

01地球基本特征

地球形状与大小椭球体形状地球并非完美的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两者相差约21公里。01地球的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而通过两极的周长约为40008公里,两者差异反映了地球的扁率。地球表面积地球总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公里。地球质量与体积地球质量约为5.97×102?千克,体积约为1.083×1012立方公里,平均密度约为5.52克/立方厘米。020304

海陆比例大陆分布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29%为陆地,其中太平洋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46%,是最大的海洋。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其中亚洲面积最大,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岛屿与群岛全球岛屿总数超过10万个,其中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面积达216万平方公里;马来群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包含超过2.5万个岛屿。海洋深度海洋平均深度约为3682米,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1034米,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还要深2000多米。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用于表示东西位置;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用于表示南北位置,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经纬度系统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相邻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国际日期变更线位于180°经线附近。时区划分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3小时56分4秒,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一周约需365.25天,形成四季变化,轨道呈椭圆形。地球自转与公转010302地球的基本地理概念根据太阳辐射量差异,地球可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热带位于南北纬23.5°之间,温带位于23.5°-66.5°,寒带位于66.5°至极点。气候带划分04

02地球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方向与周期昼夜分界线随自转不断移动,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圈,其位置变化直接影响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间。昼夜分界线与晨昏线科里奥利力效应自转导致地表运动物体(如气流、洋流)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影响大气环流和洋流分布模式。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完成一周约需24小时,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自转速度因纬度差异而变化,赤道最快,两极趋近于零。自转与昼夜交替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存在约23.5°夹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公转过程中,南北半球接受太阳辐射时间差异显著,如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反之,极圈内甚至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四季温度差异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地表接收热量不均,结合公转轨道椭圆特性(近日点与远日点),进一步加剧季节温差。公转与四季成因

时区划分原理时区边界调整实际时区边界常根据国家或地区行政规划灵活调整,避免同一行政区内出现时间混乱,如中国统一采用东八区时间。标准时与夏令时多数国家采用首都或经济中心所在时区为标准时,部分国家实行夏令时制度,人为调整时钟以节约能源。经度与时差计算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15°经度差对应1小时时差,东加西减。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附近需调整日期。

03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固态结构,分为大陆地壳(以硅铝质为主,平均厚度30-50千米)和海洋地壳(以硅镁质为主,平均厚度5-10千米),其密度和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地壳、地幔与地核地壳组成与厚度差异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千米,由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分为上地幔(具塑性流动特性)和下地幔(高压固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地幔的物理特性地核分为液态外核(由铁镍合金构成,流动产生地球磁场)和固态内核(高温高压下呈晶体结构),其热对流过程对地球磁场的形成至关重要。地核的分层与作用

板块边界类型包括离散型边界(如大洋中脊,板块张裂形成新地壳)、汇聚型边界(如海沟-岛弧体系,板块俯冲引发地震)和转换型边界(如圣安德烈斯断层,板块水平错动)。板块构造学说驱动机制解释地幔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上涌的热物质推动板块分离,下沉的冷物质拉动板块汇聚,形成全球尺度的构造循环。大陆漂移证据古地磁数据、化石分布及大陆轮廓拼合(如南美洲与非洲)为板块运动提供了直接证据,支持现代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与火山活动带010203环太平洋火山带全球约75%的活火山分布于此,因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剧烈碰撞,形成密集的火山链和深源地震带(如日本、印尼地区)。洋中脊地震活动离散边界处的地壳拉张导致浅源地震频发,伴随玄武质岩浆喷发,形成海底火山和热液喷口生态系统。板块俯冲带灾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