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红岩读后感第四章
——于风雨征途见丹心
翻开《红岩》第四章,嘉陵江畔的浓雾与川北山地的风雨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革命画卷。江姐踏上前往川北的征途,从朝天门码头的浓雾弥漫到华蓥山麓的雨雾蒙蒙,一路的见闻与遭遇,不仅展现了地下工作者的艰险处境,更立体呈现了革命者钢铁般的意志与柔情似水的情怀。这一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枪战,却在细节的铺陈中,让革命信仰的光芒穿透重重阴霾,让人读完久久难以平静。
码头的场景描写堪称经典。江姐身着时髦大衣,妆容典雅,以“回家探亲”的伪装等待登船,这种外在的“体面”与周围的苦难形成尖锐对比。力夫的辛劳、乞丐的哀告、壮丁的麻木,尤其是那些被强征入伍的壮丁,“缩着肩头,双手笼在袖口里,周身索索地发抖”,“一双双阴暗的眼睛,深陷在绝望的眼眶里”,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反动派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惨状。江姐目睹此景,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想到“苦难深重的农民,怎能再忍受反动派的蹂躏?更大的反抗怒潮,一定会从根本上动摇反动派的统治基础”。这种由眼前景生发的家国忧思,让江姐的形象立刻丰满起来——她不是一个单纯执行任务的机器,而是心怀苍生、胸有丘壑的革命者。她的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共情之上。
与甫志高的交接情节,看似平淡却暗藏机锋。甫志高自掮行李,自诩“艰苦”“安全”,却忽略了“穿西服的人自己掮行李”的反常,被江姐温和点醒。这个细节看似不经意,却为后文甫志高的叛变埋下伏笔。相比之下,江姐的谨慎细致令人叹服:她反复确认药品包装,警惕周围环境,即使在无人之处也保持着地下工作者的职业敏感。这种对比不仅凸显了江姐的老练沉稳,更揭示了革命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的真理——真正的革命者,既要胸怀大局,也要谨小慎微,在平凡的交接中藏着生死攸关的智慧。
江姐与华为的川北之行,是本章情感与信仰的双重升华。路途之上,华为兴致勃勃地讲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憧憬着“开凿石油钻井”“架起雄伟铁桥”“修建革命纪念碑”的未来,年轻的脸上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与对革命胜利的笃定。这份青春热血与江姐的沉稳坚毅形成互补,让革命队伍的形象更加多元鲜活。华为提及母亲“老太婆”时的自豪,“妈妈常常对我说:‘孩子,快长大吧!红军一定会回来的!血仇要用血来报,剩下孤儿寡妇,一样闹革命!’”,简单的话语却掷地有声,展现了革命家庭代代相传的信仰力量。江姐倾听着这一切,心中既有对战友的敬佩,也有对丈夫彭松涛的思念,“去年春天,也是在朝天门码头送他上船,转眼就一年了”,“现在,孩子已经断奶了,他见了照片,一定会喜欢的”,这些内心独白让这位钢铁战士的柔情流露无遗。革命者不是没有亲情牵挂,而是将小家的思念融入大家的解放事业,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更显信仰的厚重。
城门口的遭遇是本章的情感高潮与精神顶点。当江姐穿过雨雾,望见城楼上悬挂的木笼与人头,心中已涌起悲痛;而当她在布告上看到“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名字,再抬头确认那熟悉的脸型时,瞬间陷入巨大的打击。“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这种真实的痛苦描写,让江姐的形象彻底摆脱了“神化”的桎梏——她是妻子,是战友,面对爱人的牺牲,她也会悲痛欲绝。但革命的责任让她迅速清醒:“我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咬紧嘴唇,将悲痛深埋心底,目光从泪水模糊转为坚定凝视,脚步愈走愈急。这种从极致悲痛到极致坚强的转变,不是无情,而是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复仇的力量、革命的动力,展现了革命者最可贵的品质——在苦难中坚守使命,在绝望中点燃希望。
庙门边的石刻对联“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恰是本章精神的最好注脚。江姐目睹革命先烈的遗物,从中汲取到“超越内心痛苦的力量”。一路走来,她见证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经历了与战友的交接,承受了失去爱人的剧痛,却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她的征途,是革命的征途,更是信仰的征途。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正是无数像江姐这样的革命者,以血肉之躯为桥,以坚定信仰为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才为后人开辟出光明的道路。
读罢第四章,江姐的形象在心中愈发清晰:她既有女性的柔情,牵挂着孩子与爱人;又有革命者的刚毅,直面着危险与牺牲;她既心怀苍生,同情着苦难的百姓;又志存高远,笃信着革命的胜利。这一章让我深刻明白,革命信仰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于对人民的热爱,对正义的追求,对未来的笃定;而革命者的伟大,也不在于他们没有痛苦与软弱,而在于他们能战胜痛苦、超越软弱,在风雨征途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如今,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的年代,但江姐们用生命诠释的“初心”与“信仰”,依然是我们前行路上的精神灯塔,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光明,铭记那些于风雨中铸就的丹心。
细节见精神危难显担当——再读《红岩》第四章有感
重温《红岩》第四章,褪去初次阅读时对情节的好奇,更多注意力被字里行间的细节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