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课文《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的异同
小时候蹲在老家厨房的墙根下,看一只蟋蟀正用前足扒土——土粒顺着它油亮的背板往下掉,后腿蹬着把碎土推到洞口,堆成个松松的小土堆。抬头望,堂屋横梁下的燕子窝正滴着泥点,刚飞回来的燕子站在窝边,尖喙里叼着团湿泥,正往窝沿上粘。这两个藏在生活里的“小房子”,总让我想起课文里的《蟋蟀的住宅》和《燕子窝》——明明都是“搭家”,却像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邻居,一个闷头挖洞,一个衔泥筑巢,连“过日子”的方式都带着各自的脾性。
先说说它们“像的地方”——都是会“挑日子选地方”的“居家高手”
课本里说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其实不用讲术语,蹲在墙根看半小时就懂:它从不会选积水的泥地,总挑土松、排水好的墙角——我家厨房的墙角是用青砖砌的,墙根的土被雨水泡过两回,只有靠西边的那截土面是干的,蟋蟀就认准了那儿挖洞。而燕子更“精”,奶奶家的燕子窝总在堂屋的横梁下,刚好在屋檐的正下方——下雨时雨水顺着屋檐流到地上,窝连个边都淋不到。我问过奶奶:“燕子咋不选西屋的梁?”奶奶用蒲扇拍着腿笑:“西屋漏雨,你看那梁上的墙皮都掉了,燕子才不傻。”
再就是“都爱给家‘铺点软和的’”。蟋蟀的洞不像随便挖的土坑,里面会铺一层晒干的草叶子——我曾经用小树枝捅过它的洞,捅到两寸深就碰到了软乎乎的草,像给洞底铺了层干稻草床垫。燕子窝更讲究,外面是用泥粘的草茎,像个硬邦邦的泥罐子,里面却塞着从晒衣绳上叼来的羽毛——我见过燕子飞进院子,衔着我家晒的鸭毛往窝里塞,羽毛沾着阳光,闪着白花花的光,落进窝时还飘了两下。课本里说它们“装修住宅”,其实哪是装修?就是想让自己住得舒服点,跟我们铺床单、塞枕头一个理儿。
再讲“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是“挖洞的老黄牛”,一个是“衔泥的泥瓦匠”
最明显的是“盖房子的方式”。蟋蟀是“自己挖”,像个小挖掘机:前足扒土扒得土粒乱飞,后腿蹬着把土推到洞口,堆成个小土堆;我见过它挖洞的样子,身子缩成一团,背拱得像个小土丘,每扒一下都要停两秒,像在喘气——课本里说它“用前足扒土,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其实就是“吭哧吭哧自己干”。燕子则是“合作干”,像对夫妻泥瓦匠:早上天刚亮,公燕子飞出去叼泥,母燕子留在窝里守着;下午回来时,公燕子嘴里衔着团湿泥,站在窝边把泥粘上去,母燕子会用喙把泥抹平——有时候泥太稀,会掉下来一点,落在地上变成小泥点,奶奶就会蹲在那里捡,说“这是燕子的‘建筑废料’,晒晒干能当花肥”。
还有“房子的‘保质期’”。蟋蟀的洞是“一辈子的家”,秋天的时候,它会把洞口封起来,里面藏着晒干的草籽,冬天就躲在里面不出来——我家墙角的蟋蟀洞,冬天会被一层干土封得严严实实,像给洞门装了个盖子。而燕子窝是“季节性住房”,秋天燕子要飞到南方,窝就空在那里,里面还有没带走的羽毛;奶奶说“燕子明年春天会回来,再把窝补补接着用”——我见过春天的燕子,站在旧窝边啄掉松动的泥块,再叼新泥粘上去,像在“翻修老房子”。
最有意思的是“和人的关系”。蟋蟀的洞在墙角,不声不响,晚上只会叫两声,不会打扰人;我家的蟋蟀洞在厨房墙角,晚上能听见它“蛐蛐”叫,像在唱摇篮曲,不会爬到锅里或者碗里。而燕子窝在屋檐下,跟人“住在一起”:小燕子孵出来的时候,会掉下来粪便,奶奶就在窝下面放个铝盆,说“燕子是吉祥鸟,脏点没关系”;有次小燕子从窝里掉下来,我用手捧着送回去,母燕子就在我头顶飞,翅膀拍得我手背痒痒的,奶奶说“燕子在谢你呢”。
去年秋天回奶奶家,厨房的墙角还留着蟋蟀的小土堆,只是洞已经封了;堂屋的横梁下,燕子窝还在,里面有几根没带走的羽毛。我蹲在墙根,想起小时候用小铲子挖蟋蟀洞的傻事——那时候想帮它挖个更大的洞,结果挖开发现里面铺着草,蟋蟀跳出来跑了,奶奶笑着说“蟋蟀的洞得自己挖,你挖的洞没有它的气味,它不敢住”。而燕子窝下面的铝盆还在,里面有几个干了的泥点,像燕子留下的“欠条”,等着明年春天再来还。
其实不管是蟋蟀的洞还是燕子的窝,哪里是什么“住宅”?就是两个小生命想在这世上找个“能安心睡觉的地方”。蟋蟀闷头挖洞,是怕下雨淋着;燕子衔泥筑巢,是想让小燕子有个暖窝——它们不懂什么“建筑学”,只是顺着自己的心意,把日子过成了“舒服的样子”。就像课本里写的,“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可在我看来,更伟大的是它们“认真过日子”的劲儿——连小虫子和小鸟都在用心搭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风一吹,墙角的土堆动了动,像蟋蟀在里面翻了个身;屋檐下的燕子窝,在阳光下闪着泥色的光,像在等明年春天的主人。我蹲在那里,忽然想起课文里的句子:“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其实燕子也不肯啊,它们都在认真选地方、认真搭家,认真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大概就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吧,不管是小虫子还是小鸟,都在用力活着,用心爱着自己的“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