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读书笔记问题质疑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以“外来观察者”的独特视角,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共产党与红色苏区的窗口。第六章“红星在西北”聚焦陕西苏区的开创历程、社会形态与经济实践,通过对刘志丹革命活动、苏区民生改善、货币体系运转等内容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与实践精神的红色图景。然而,当我们以历史研究的审慎态度回望文本,结合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与多元史料进行对照,会发现斯诺的叙事中存在若干值得深入探讨的疑问——这些疑问并非否定苏区建设的成就,而是试图在“纪实文学”与“历史真实”的张力间,还原更复杂、立体的革命现场,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探索与挑战。
一、关于陕西苏区开创历程:革命叙事的“选择性呈现”与历史细节的模糊性
斯诺在“陕西苏区:开创时期”中,将刘志丹塑造为“现代侠盗罗宾汉”式的革命英雄,详细叙述其从黄埔军校结业后,在陕西领导农民起义、组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历程,尤其强调其“对有钱人的仇恨”与“在穷人中的威望”。这一叙事极大地凸显了个人在革命中的引领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苏区开创的复杂背景,同时部分历史细节的模糊性也引发了疑问。
疑问一:刘志丹革命活动的“合法性建构”与“暴力叙事”的平衡问题
斯诺在文中提到,“在陕西头一两年的斗争中,对官僚、税吏、地主的杀戮是过分的”,承认武装农民“行为很像普通的土匪”,但随后以“共产党特地在榆林成立一个政治部来指导刘志丹的军队”“成立正规政府,实行与江西类似的纲领”为由,将早期的“暴力行为”定性为“革命初期的阵痛”。然而,这一解释是否足够客观?
从历史语境来看,20世纪20-30年代的陕西,除了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还存在军阀混战(如冯玉祥、杨虎城势力的角逐)、地方宗族势力割据、哥老会等秘密会社的渗透等多重复杂矛盾。刘志丹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更像是“反抗苛政”的地方性武装斗争,其“革命属性”的明确化是在与中共中央建立联系后逐步完成的。斯诺将早期的“打家劫舍、勒索赎金”简单归因于“农民长期积压的怒火”,却未充分探讨:这种“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有组织的革命行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带有“绿林武装”的自发性?例如,文中提到刘志丹“利用保安民团团长的职权逮捕处决地主老财”,这一行为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与地方舆论中如何被看待?除了“农民拥护”,是否存在其他社会阶层(如中小地主、知识分子)的反对声音?斯诺的叙事中仅引用了“超然的证据”与“红军内部人员的回忆”,缺乏来自非革命阵营的第三方视角(如当时的地方士绅日记、国民党地方政府报告),导致对早期革命暴力的评价略显单一。
疑问二:“张敬佛事件”的真相与党内斗争叙事的简化
斯诺详细记载了1935年“张敬佛事件”:中央代表张敬佛以“改组党和军队”为名,逮捕监禁刘志丹等百余“反动派”,直至中央红军到达后复查,才恢复刘志丹职务,张敬佛则被“关了一个时期后分配去从事体力劳动”。斯诺将这一事件描述为“遵守党纪的突出例子”,强调刘志丹“乖乖接受决定”的服从性,却未深入追问:张敬佛作为“中央代表”,其行为的背后是否存在中共中央与地方苏区的路线分歧?
结合党史资料可知,1935年前后,中共党内存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部分中央代表在地方苏区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张敬佛事件”本质上是“左”倾错误在西北苏区的体现。但斯诺在文中仅将其归因于“张敬佛越权”“受反动派欺骗”,未提及路线分歧的背景,也未说明刘志丹等干部为何会轻易被“审查”——是当时苏区的组织纪律过于集中,还是地方与中央的信息沟通不畅?此外,斯诺提到“刘志丹辞去一切职务,像阿基利斯一样退到保安窑洞里生闷气”,这种文学化的描述是否掩盖了事件的严重性?据部分回忆资料,当时刘志丹的许多部下已准备武装反抗,只是因刘志丹的制止才未爆发冲突,而斯诺对此未作任何提及,使得这一党内重要事件的叙事显得过于“温和”,弱化了历史现场的紧张感与复杂性。
二、关于“死亡和捐税”:灾荒叙事的“对比逻辑”与数据真实性的考辨
“死亡和捐税”章节是斯诺论证“苏区存在必要性”的核心部分:通过描绘1929-1933年西北大灾荒的惨状(“三百万到六百万饿死人口”“卖妻鬻女”),对比国民党统治下“地主囤积粮食、军阀扣留赈灾物资”的腐败,进而凸显共产党“取消苛捐杂税、分配土地”的正义性。这一对比逻辑极具感染力,但其中的灾荒数据与税收描述仍存在值得质疑之处。
疑问一:灾荒死亡人数的“统计口径”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斯诺在文中提到“一般同意三百万这个保守的半官方数字,但是我并不怀疑其他高达六百万的估计数字”,同时引用国际联盟顾问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指出陕西某县“死的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甘肃“饿死两百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这些数据是否准确?
首先,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缺乏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