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读后感200字5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星读后感200字5篇

第一部分读《探寻红色中国》有感

一、打破偏见:谣言与真相的较量

翻开《探寻红色中国》的开篇,我便被一个奇特的现象吸引:关于红军和苏维埃,外界的说法竟如此矛盾——有人说他们是“饥饿的土匪”,有人却称他们是“中国的救星”。在1936年的中国,红色区域被敌军层层包围,又遭严密的新闻封锁,就像一个被浓雾笼罩的谜团。南京政府的宣传机器不断给红军贴上“匪”的标签,而亲共人士的称颂又显得过于理想化,这让普通人根本无从分辨真假。

这种信息的极端不对称,让我想起生活中那些未经证实就四处传播的谣言。就像文中那位四川青年,明明听说红军取缔了高利贷、重新分配了土地,却仍习惯性地说“他们是坏人”,只因报纸一直这样告诉他。而那位说“杀得不够”的白发老人,或许正是见过太多不公,才对红军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让我明白,偏见往往源于信息的闭塞。当我们只听一面之词时,很容易被片面的观点左右。

斯诺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轻信任何一方的宣传,而是选择亲自走进红区一探究竟。他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出发,从北京到西安,再冒险进入苏区,用脚步丈量真相。这提醒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不能做“听风就是雨”的盲从者,而要像斯诺那样,保持怀疑精神,主动去寻找事实依据。毕竟,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二、信仰的力量:平凡者的英雄底色

在阅读“汉代青铜”和“通过红色大门”这两部分时,最让我震撼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背景,而是那些具体而生动的人。无论是“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王牧师,还是“行动像黑豹一样矫捷”的邓发,都颠覆了我对“共产党人”的刻板印象。

邓发的出场尤其戏剧性。他顶着“悬赏五万元首级”的危险,穿着国民党官员的制服,在汉朝古城遗址与斯诺会面,谈起身份时还像孩子般兴奋。这个曾经的轮船厨师,因参加罢工受伤,后来成为红军的重要干部,始终对革命充满热情。而那位贫民会主席刘龙火,面对陌生的外国记者,从最初的警惕到后来的热情招待,不仅请斯诺吃饭,还主动给他苏区的钱。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红军战士并非传说中“青面獠牙的土匪”,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

是什么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答案或许是信仰。文中提到,东北军士兵之所以不愿与红军作战,是因为红军喊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口号;张学良少帅之所以与红军结盟,是因为他相信红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诚意。这些普通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让中国摆脱侵略和压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凝聚在一起,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

这让我联想到身边的榜样: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山区里坚守的支教老师,他们也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因为心中有对生命的敬畏、对教育的执着,才选择了挺身而出。信仰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藏在每一次坚定的选择里,支撑着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三、历史的温度:细节中的真实力量

斯诺的文字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细节的捕捉。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让遥远的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充满了温度。

在“去西安的慢车”中,他细致地描写了自己注射五种预防针的经历,说血液里像有“一支令人毛骨悚然的队伍”,既让人感受到旅途的艰险,又透着几分自嘲的幽默。在开往西安的火车上,那位四川青年与白发老人的对话,寥寥数语就勾勒出当时社会对红军的复杂态度。而杨虎城将军因家庭纠纷独居的细节,更让这位军阀领袖多了几分普通人的烟火气——原来历史人物并非都是高高在上的符号,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与无奈。

进入苏区后,细节的力量更加凸显:刘龙火和他的同志们好奇地翻看斯诺的照相机、拉链衬衫,对这些“洋玩意儿”赞不绝口;红军战士虽然装备简陋,却有着饱满的热情;苏区的百姓虽然生活艰苦,却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些细节没有刻意渲染革命的悲壮,却让我们看到了红色中国最真实的模样——那里有好奇的探索,有真诚的善意,更有蓬勃的生机。

这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和年代,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细节组成的。就像我们了解长辈的故事,不是通过笼统的描述,而是通过他们说起往事时的神态、提到的老物件、记得的琐碎小事。正是这些细节,让历史有了呼吸,有了心跳,也让我们能真正走进过去,与先辈产生心灵的共鸣。

四、勇气的模样:敢于探索的精神传承

读完《探寻红色中国》,“勇气”二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红军战士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更体现在斯诺先生敢于冲破封锁、探寻真相的决心。

在1936年的中国,进入红区意味着要面对重重危险:沿途的土匪、国民党的特务、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威胁。斯诺自己也说,出发时“很少有什么东西可以叫我感到放心的”,只带着一封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但他还是毅然踏上了旅途,因为他相信“为了探明事情的真相,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在今天依然珍贵。学习

文档评论(0)

幸福人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高校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11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