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震安全教育课件.pptVIP

防地震安全教育课件.ppt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免费防地震安全教育课件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层因长期积累的应力突然释放而产生的震动现象。当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挤压、拉伸或剪切作用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断裂,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主要分为三类:构造地震(占90%以上)、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其中构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难以准确预测等特点,是我们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地震波的种类纵波(P波)传播速度最快,约6-7公里/秒,最先到达地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使地面产生上下颠簸的感觉。破坏力相对较小,但可作为预警信号。横波(S波)传播速度约3-4公里/秒,在纵波之后到达。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使地面产生水平摇晃。破坏力强,是造成建筑物损坏的主要原因。面波(L波)沿地球表面传播,速度最慢但振幅最大。包括瑞利波和洛夫波两种类型。传播距离远,持续时间长,对地表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

地震等级与烈度震级(Magnitude)震级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的大小,是地震的绝对指标。目前国际通用里氏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2倍;增加2级,能量增加约1000倍。3级以下:微震,一般人无感觉3-5级:有感地震,可能造成轻微破坏5-7级:中强震,可造成较大破坏7级以上:强震或大震,破坏严重烈度(Intensity)烈度衡量地震在不同地点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是地震的相对指标。同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向外逐渐降低。影响烈度的因素包括:距离震中的远近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

地震波:破坏的源头

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地震的发生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规律。全球地震主要集中在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呈马蹄形环绕太平洋,集中了全球约80%的地震,包括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国家。我国的台湾和东南沿海也属于这一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经过中亚到喜马拉雅山,再延伸至印尼,集中了全球约15%的地震。我国的西藏、新疆、云南、四川等省份处于这一地震带上。

第二章:地震的危害与次生灾害

地震直接危害建筑物倒塌强烈的地震波使建筑结构失稳,导致房屋倒塌。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约占地震死亡人数的70%以上。基础设施破坏道路、桥梁、铁路、管道等设施受损,导致交通中断、水电气供应中断,严重影响救援工作和灾后恢复。地表破裂

次生灾害类型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种类繁多,破坏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往往给救援工作带来更大困难。我们必须对这些潜在危险保持高度警惕。火灾燃气管道破裂、电线短路、易燃物泄漏等都可能引发火灾。震后消防系统受损,火灾难以控制,可能造成更大损失。水灾水库大坝受损、堤防决口可能引发洪水。城市地下管网破裂也会造成严重积水,影响救援和灾后重建。滑坡泥石流山区地震易触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掩埋道路、村庄,阻断河道形成堰塞湖,威胁下游安全。余震

真实案例: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灾害数据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元500多万间房屋倒塌受灾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

灾难的警示每一次灾难都是对生命的警示,每一次纪念都是对安全的重申。汶川地震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章:地震预警与预测

地震预测的科学难题预测的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要准确预测这三个要素极其困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地下过程的复杂性地震孕育发生在地下深处,人类观测手段有限。地壳运动过程极其复杂,涉及多种物理化学变化,难以准确监测和模拟。统一发布制度我国实行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只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才能发布地震预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地震预报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虽然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但地震预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预警系统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发出警报,为公众争取宝贵的避险时间。01地震发生震源附近的地震监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信号02快速分析系统自动分析震级、震中位置等关键信息03发布预警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快速发布预警信息04紧急避险公众根据预警信息采取避险措施,减少伤亡研究表明,提前3秒预警可减少伤亡14%,提前10秒可减少39%,提前20秒可减少63%。

预警的局限性预警盲区问题震中附近区域由于距离太近,地震波传播时间极短,可能在预警信息发布前就已经受到地震波冲击。这个无法预警的区域称为预警盲区,通常半径约为20-30公里。误报与漏报自动预警系统可能因为仪器故障、信号干扰等原因产生误报,也可能因为震级较小或特殊地质条件导致漏报。公众应理性对待预警信息,

文档评论(0)

scj1122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