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16《诫子书》教学设计.docx

七上16《诫子书》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夫、静、淡泊、致远、淫慢、险躁”等重点文言字词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分析文本、结合助读资料,体悟诸葛亮“贤者、父亲、臣子”的三重形象,理解家书的教育内涵。

3.培养文言文字词梳理、情感分析的能力,传承“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翻译与文章结构梳理;体会诸葛亮的三重形象。

2.难点:从否定句、语气词中感悟“严慈相济”的父爱;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无我无私”的臣子情怀。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整合PPT中的诗句、人物介绍、助读资料、断句示例)。

2.导学稿(包含字词练习、句子对比、活动任务)。

3.诸葛亮生平短视频(3分钟,聚焦隐居、北伐、教子事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陆游、杜甫、文天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提问:“这些诗句共同赞颂的人物是谁?”引导学生说出“诸葛亮”。

2.补充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古今第一贤相”的身份,引出:“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写给儿子的家书会传递怎样的道理?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诫子书》。”

(二)正文教学:三重形象解读

主题一:心思缜密、淡泊宁静的贤者

1.人物初识:

结合PPT中的人物介绍,让学生齐读“臣本布衣,躬

耕于南阳”,明确诸葛亮隐居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品格,为理解文本铺垫。

2.字词疏通:

学生结合导学稿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标注疑难字词。

重点讲解:“夫”(句首发端词)、“静”(屏除杂念)、“淡泊”(内心恬淡)、“致远”(达到远大目标)、“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浮躁)。

齐读断句示例(PPT标注),注意节奏划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脉络梳理:

小组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哪几个方面展开?

明确: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治学”(学须静、才须学)、“修身”(反斥淫慢、险躁)、“惜时”(年与时驰)三层展开。

小结:文章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体现诸葛亮“心思缜密”;“淡泊”“宁静”的主张,凸显其“淡泊宁静的贤者”形象。

主题二:心系孩子、严慈相济的父亲

1.背景铺垫:

出示助读资料“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读出诸葛亮对儿子的什么情感?”(担忧、牵挂)

2.活动探究:结合导学稿“句子对比”任务

第一步:去掉否定词,对比原句与改句。

原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学以广才,志以成学。

引导体会:原句用“非……无……”双重否定,语气强烈,强调“淡泊、宁静、学、志”的必要性,体现对儿子的严格要求。

第二步:分析语气词“也”“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的“也”,舒缓语气,避免说教生硬;“恐不为重器耳”中的“耳”,暗含疼爱与担忧,不是严厉指责。

3.小结:

否定句显“严”,语气词藏“慈”,合起来正是诸葛亮“心系孩子、严慈相济的父亲”形象。

主题三:无我无私、志气清明的臣子

1.任务一:圈点品析“恐”的内涵

出示句子:“恐不为重器耳”“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将复何及!”

引导学生圈出“恐”“悲”“何及”,提问:“诸葛亮在‘恐’什么?”

明确:一恐儿子早年聪慧却荒废时光,不能成为国家栋梁;二恐自己北伐积劳成疾,无法继续为国家效力,更怕儿子不能继承志向报效国家。

2.任务二:结合助读资料悟情怀

出示诸葛瞻英勇战死的事迹,让学生分点作答:“从诸葛瞻的行为中,你看到了诸葛亮教育的成效是什么?”(坚守气节、忠心报国)

补充乾隆帝评价“公忠二字而已”,引导理解:诸葛亮的教子,不止于个人修身,更关乎国家大义,体现“无我无私、志气清明的臣子”担当。

3.拓展对比:快速浏览《诫外甥书》“志当存高远”,明确两篇家书核心一致——以志向引领成长,深化对诸葛亮家国情怀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1.梳理三重形象:贤者(修身)、父亲(齐家)、臣子(治国),呼应《大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理念。

2.总结:《诫子书》不仅是一封家书,更是诸葛亮一生品格与志向的浓缩,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做到静心修身、立志向学。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