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水的运动教材解读.docVIP

高中地理水的运动教材解读.doc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水的运动教材解读

早上拧开教室的饮水机,接一杯温水时,我忽然想起上周课上学生问的问题:“老师,这水是从哪来的?”——其实答案就藏在地理课本“水的运动”那章里,不是抽象的流程图,是一串连起天空、海洋与掌心的“旅行故事”。

你喝的水,可能曾在李白的酒杯里晃过

上周二讲“水循环”时,我没急着画三种循环的示意图,反而先抛了个脑洞:“你们昨天喝的牛奶里,可能混着三百年前长江的浪。”教室里立刻炸了——有人举着水杯瞪眼睛,有人翻课本找“证据”。我笑着展开:你杯子里的水,来自学校的储水罐,储水罐的水来自郊区的水库,水库的水顺着沙河上游流下来,沙河的源头是西山的马尾松林,松林里的溪水藏着去年冬天的雪——雪是十月的云落下来的,云是东海蒸发的水汽,而东海的水,说不定曾被李白舀起来过,顺着他的诗流进《将进酒》的句子里。

课本里的“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其实就是水的三种“旅行路线”:有的水从海洋出发,飘成云、落成雨,钻进河流跑回海洋(海陆间循环);有的水被困在沙漠里,蒸发成云又落回沙丘(陆地内循环);还有的水一辈子没离开海洋,蒸发了又落回去(海上内循环)。我给学生举了个更直观的例子:“你昨天尿的水,下个月可能会变成操场边梧桐叶上的露珠——水从不会‘消失’,它只是换了个样子,在地球上绕圈。”

下课后有个女生追出来:“那我小时候在老家池塘里玩的水,现在在哪?”我指了指窗外的云:“说不定在那朵云里,正准备去给广州的夏天降场雨。”她眼睛亮起来:“原来课本里的‘水循环’,是水的‘寻亲记’啊!”

讲到洋流时,我拿出了上周吃海鲜的小票——周末去市场买了舟山带鱼,老板说“这鱼凌晨刚下船,用冷链运过来的”。我问学生:“为什么冬天的带鱼能从浙江跑到咱们北方,还保持新鲜?”有人喊:“快递快!”我摇头:“更关键的是‘海水自己在跑’——舟山外海的洋流顺着台湾暖流往北走,就像给鱼装了‘免费的传送带’,把温暖海域的鱼送到东海,再通过海运送到咱们桌上。”

课本里的“洋流分布规律”,其实是给海水画了张“交通图”:赤道附近的暖流像两条“赤道腰带”,把热带的热量往两极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像“水上高速公路”,沿着北纬40度绕地球一圈;而秘鲁沿岸的上升流更有意思——它像海底的“喷泉”,把深层的营养盐翻上来,喂饱了小鱼,于是那里成了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我给学生做了个比喻:“洋流就像地球的‘空调管道’——把热带的‘热气’搬到寒带,把寒带的‘冷气’搬到热带,连气候都被它改了。”比如欧洲西部的伦敦,冬天温度比同纬度的沈阳高10℃,就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像床“水做的棉被”,裹着欧洲大陆不让它冻着;而秘鲁的阿塔卡马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干极”,也和沿岸的寒流有关——寒流让空气变冷,没法凝结成雨,于是那里百年都没下过完整的雨。

上周批改作业,有个学生写:“我家阳台的多肉枯死了,因为忘了浇水——原来水的运动不仅是课本里的知识,还是活着的‘救命符’。”这句话一下戳中了我——“水的运动”最后要讲的,从来不是“循环环节”或“洋流方向”,而是“我们该怎么珍惜这场‘旅行’”。

课本里说“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学生未必懂“可再生”背后的代价:比如冰川水的循环周期要1600年,比爷爷奶奶的爷爷还老;河流水的循环周期是16天,刚够你完成一轮月考;而地下水的循环周期能到1400年,像埋在地下的“老古董”。去年夏天我去西北调研,看到村里的老人背着塑料桶走三公里找水,井里的水混着泥沙,却要留着给孙子洗脸——那时候我才明白,课本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不是空话,是真实的生存困境:南方的雨下得太多,把街道变成河;北方的雨下得太少,把土地变成沙。

我给学生看了段视频:云南山区的孩子,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去“接水”,塑料瓶里的水带着黄土的颜色,却笑得眼睛发亮。“你们教室的饮水机,一拧就有干净的水;但有些地方的孩子,要翻两座山才能喝到带泥的水。”我顿了顿,“课本里说‘水的运动让水资源循环利用’,但循环不代表‘无限’——就像你有一本限量版漫画,再怎么翻,也不能翻出第二本。”

昨天放学时,课代表抱着作业过来,手里攥着个空矿泉水瓶:“老师,我把喝剩的水浇了走廊的绿萝——它应该也需要‘水的旅行’吧?”我看着绿萝的叶子上挂着水珠,忽然想起课本里的流程图: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原来这些名词从不是死的,它们藏在饮水机的水管里,藏在操场边的梧桐树里,藏在学生浇花的矿泉水瓶里。

晚上回家路过小区的喷水池,灯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风一吹,水珠溅到我手背上——凉丝丝的,像极了早上那杯温水的温度。我忽然想起亚里士多德说的“水是万物的始基”,也想起杜甫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原来几千年前的人,就懂水的秘密:它从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诗,是循环的歌,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线。

你看

文档评论(0)

155****736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