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民族文化活动与地方旅游活动结合方案
一、方案目标与定位
(一)核心目标
构建“民族文化活化+地方旅游赋能+文旅价值共生”体系,实现民族文化呈现准确率≥98%、游客文化认知提升率≥85%、地方旅游客流年增长≥25%、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增收≥30%。
解决“民族文化与旅游脱节、体验浅层化、地方特色不突出”痛点,推动地方旅游从“景点观光”向“民族文化沉浸”转型。
形成“文化引客、体验留客、文旅活客”循环,打造“民族文化+地方旅游”融合模式,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市场定位
核心客群:文化体验爱好者(民族深度探索)、青年群体(潮流文化互动)、亲子家庭(文化启蒙)、中老年群体(民俗怀旧);兼顾民族地区政府(品牌建设)、非遗传承人(技艺传播)、地方商户(消费联动),覆盖“节庆活动、非遗技艺、民俗生活”三大民族文化场景。
(三)形象定位
塑造“多彩民族?乐游一方”形象,突出“文化保真、体验沉浸、地方赋能”特质,强化民族文化对地方旅游品质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双重价值。
二、方案内容体系
(一)融合型旅游活动设计
民族节庆类活动:依托特色节庆,如“云南西双版纳7日傣族泼水节文旅活动”:Day1曼听公园(参与傣族开门节仪式,了解节庆渊源)→Day2泼水广场(体验泼水狂欢,学习传统祝福礼仪)→Day3傣族园(观摩傣族织锦、制陶非遗展示)→Day4澜沧江龙舟赛(参与或观摩,感受节庆热闹氛围)→Day5傣族夜市(品尝手抓饭、菠萝饭,购买民族手作)→Day6傣迪狂欢夜(融合民族音乐与现代潮流)→Day7文化总结会(分享体验感悟,颁发文化体验证书);联合当地傣族村委会,邀请非遗传承人主导活动,每日限流5000人。
非遗技艺类活动:聚焦民族非遗,如“贵州黔东南6日苗族侗族非遗文旅活动”:Day1凯里非遗博物馆(了解苗绣、侗族大歌文化)→Day2雷山苗寨(学习苗绣基础针法,制作小型挂件)→Day3西江千户苗寨(参与苗族银饰锻造体验)→Day4肇兴侗寨(学习侗族大歌演唱,参与鼓楼对歌)→Day5侗布制作(体验纺纱、染色、织布全流程)→Day6非遗成果展(售卖作品,与传承人合影);配备“双导师”(非遗传承人+旅游讲解员),每组≤12人,提供全套工具耗材。
民俗生活类活动:融入民族日常,如“内蒙古呼伦贝尔6日蒙古族民俗文旅活动”:Day1海拉尔草原景区(学习蒙古族迎宾礼仪“献哈达”)→Day2蒙古包住宿(体验奶茶制作、手把肉烹饪)→Day3草原那达慕(观摩摔跤、赛马,参与射箭体验)→Day4游牧文化体验(跟随牧民放牧,学习勒勒车使用)→Day5蒙古族长调学习(基础演唱技巧,草原传唱)→Day6民俗文化沙龙(听牧民讲述草原变迁故事);联合当地牧民合作社,使用传统蒙古包与工具,保持生活场景原生感。
(二)活动运营与传播体系
运营管控设计:
文化管控:建立“民族文化资源库”(明确文化流程、礼仪规范、技艺标准);联合民族文化专家、传承人审核活动内容,确保文化准确;实行“社区参与制”,邀请当地居民担任文化向导,参与活动设计。
体验管控:开发“民族文化数字工具”(AR还原民俗场景、语音讲解文化背景);提供“轻量化体验”(线上非遗教学、虚拟节庆),降低实地压力;培训“民族文化讲解员”(需通过文化知识考核,掌握礼仪规范)。
传播推广:
线上传播:搭建“民族文旅活动平台”,集成活动预约、文化科普、作品展示功能;发起“#我的民族文化之旅#”话题,鼓励游客分享体验视频,流量倾斜优质UGC;联合民族文化博主、旅游达人直播(展示活动亮点+传承人专访)。
线下传播:在景区、高铁站设置“民族文化展架”(活动场景图+文化介绍);与酒店合作推出“民族主题房”(放置民族服饰、文化书籍);旅游大巴播放民族文化纪录片,提前预热氛围。
(三)价值共生机制
文化传承:从活动收入中提取20%设立“民族文化传承基金”,用于补贴传承人(教学酬劳、技艺研发)、升级传承设施(作坊改造、工具更新);建立“民族文化数字档案”(拍摄技艺视频、收录口述历史),助力文化保存。
地方反哺:优先采购地方食材、手作材料(如云南傣族糯米、贵州苗族银料);培训地方商户参与服务(如餐饮、住宿、文创售卖);联动地方文旅部门,将活动纳入区域旅游推广重点,带动周边消费。
三、实施方式与方法
(一)前期筹备(实施前2个月)
资源整合:联合民族地区政府、文旅部门筛选民族文化资源(优先特色鲜明、有传承人的项目);与当地村委会、合作社、商户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权责(如村委会提供场地,商户提供餐饮);制定《民族文化资源清单》(活动流程、所需物资、传承人信息)。
方案细化:编制《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