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寒:柳宗元永州山水文学主体风格解读.doc

荒寒:柳宗元永州山水文学主体风格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荒寒:柳宗元永州山水文学主体风格解读.doc

摘 要:荒寒意境是历代文人所钟爱的意境之一,这是由荒寒意境的特质和文人们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所决定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于是,他借荒寒之境表现其身世之感和哀怨之情。这种荒寒之境既是诗人自觉追求屈原楚骚精神的结果,又带有中唐山水审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作者独到的个性。   关键词:柳宗元;被贬永州;山水文学;荒寒意境   清黄钺《廿四画品》中有《荒寒》一品:   粗服乱头,有名士气。野水纵横,乱山荒蔚。蒹葭苍苍,白露晞未。   洗其铅华,卓尔名贵。佳茗留甘,谏果回味。   这不仅道出了“荒寒”一境,更说明了在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活艺术中,“荒寒”实乃一“名贵”之境。走进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长廊,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到夏圭的《溪山清远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远处平沙无垠,霜天寥落,山高月小;近处枯藤老树,古道西风,铁干缪枝……,无不是荒寒的格调。 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有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山水文学与山水画同源异步,共趋合流。因此,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同山水画一样,荒寒孤寂意境比比皆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也是以荒寒孤寂之境来观照自身遭遇。   一   历代文人名士之所以视“荒寒”意境为“名贵”之品,这与荒寒意境的特性及他们对生命的深层体验是不无关系的。   首先是荒寒之景与孤寂之情异质而同构。在中国文人的传统中,知音难逢,旷世不遇的痛苦,代代不乏其书,感叹世无知音犹如一个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于是,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感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陈子昂登台而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李白“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杜甫也唱出了“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这样彻底孤独的声音……。当他们要为那巨大的孤独寻找一个寄托和写照时,便不约而同地把笔触指向了那乱山荒寺、古木参天、寂寞无人的荒寒之境。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仙人来往无行迹,石往春风长绿苔。”(于鹄《题石溪乾洞》);“僧亡惟见塔,树老已无花”(杜甫《游山》)等等。在这孤寂无人的荒寒之境中,他们表达一种自肆山水的情怀,一种冲寂自妍,不求知赏,唾弃世俗的精神传统。   其次,构成荒寒之境的常见意象,如老树丑枝、废寺颓垣、幽林巉岩、风悲日曛等,尽管这些意象不胜枚举,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残败之美。这种残败之美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世俗对美好事物的摧残和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倔立于天地之间。当文人名士们遭遇困厄、甚至被流放于荒蛮之地时,那经历了风雨沧桑、几度摧残的老树丑枝、断壁残垣正是他们生平遭际的绝好写照。对这些残败之景的观照,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历程的观照。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谁能说诗句中的“芙蓉”、“薜荔”指的就是单纯的自然之物呢?可贵的是,他们笔下的残败之景绝不是一个渺小的、柔弱的存在,而是以一种兀傲苍劲的风格特立于天地之间。这种荒寒之境中,蕴含着一种凛然的生命力,它折射出了历代中国文人那种在逆境中卓然自立,兀傲不屈的心灵境界。   造成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知音难逢、遭遇困厄共同命运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社会对他们的冷落与摈弃,使他们有志难伸,命途多舛,于是有屈原放逐,子厚流徙;另一方面是这些文人名士自觉选择的一条共同道路——唾弃世俗,投向大自然,于是有渊明解绶,太白漫游。但是,当他们接近荒寒的大自然时,大自然便表现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使他们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主动还是被动),最终都能在其中找到心的归依,自觉主动地与这荒寒之境融合为一。柳宗元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例子:他本积极仕进,博取功名,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是当时政坛的一个风云人物。然而,“永贞革新”失败以后,他被贬永州,“纵遇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于是,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老母病逝,四次火灾,政敌造谣中伤,一般亲友断绝往来……,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永州地处荒蛮僻远,深草中有蝮蛇,树林子里有毒蜂,人身还不得自由,此种境遇下去游历永州山水,谈何容易!然而,当世俗抛弃了柳宗元,把他交给了永州山水生后,便给了他一个真正深入到荒山僻野深处的契机,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逐渐体验到了那荒寒之境本有的价值,真正解脱了对世俗得失的计较。于是,他不仅把山水作为自己被贬谪的苦闷的象征,也开始体味出荒寒之中被废置了的美丽和那种特立不倚的兀傲之气,还有那被废置的美丽中所显现的生命自强自足之美。   二   柳宗元被贬永州,首先是仕途受阻,政治理想破灭;其次是当时处境的“末路孤危”:上有衔恨含怒的宪宗,下有嫉才妨贤的权臣;第三是到永州后一系列的遭遇:地处荒蛮,老母病逝,屡遭火灾等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