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天命观.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中的天命观.doc

三,抛弃殷人帝信仰中的盲从性,以理性的态度提出天不可信,“惟人”的观点。 在《尚书·君奭》中,周公认为周的基业能否长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灭在于失德,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天虽然降大命给我们,诚心的帮助我们,但我们千万不可以忽视它的威罚,让民众产生不满的情绪,一切都在人为。此时,天在周公的眼中开始失去其神圣的位格性了,这是天至上观念转变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经有了确定的道德内涵。周人在对天的构建过程中,产生了“以德 为本”、“以天为宗”,使人与天靠着德行统一起来了。“‘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与‘民’的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发展方向。”[4] 不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约束中参与了天命的运作。从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对象,变成了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对象。人作为上天旨意的执行者,也从对天的盲目信从中解脱出来,靠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主宰着自我(“惟人”),以企与天命永远合一。迨至春秋战国时期,天的人格神意味进一步淡化。天由盘旋在我们头顶上的超越物,不 仅成为先哲们思考的对象,而且开始与他们最敏感的神经相勾连。天的意义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一而朗现。 一般说来,天有三重含义:1、指人头顶上苍苍然的天空,自然之天。2、超自然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有意志能创造万物,并主宰一切,亦称为帝,超越之天。3、宇宙的本源已没有作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义。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据,道德的依据,根源之天。 所谓命者,天之令也,以天开命。“命”一般有三个含义:1、宿命,命运。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2、天命,性命。“子罕言利与命。”(《论语·子罕》 )3、命令,辞命。“厥党童子将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开来,一指必然性或命运。二指先天的自然禀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善,都是先天的赋予。天命意义的凸显在于西周以降天人意义的突显。 二、《论语》中的“天命”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如果说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么周公便是开启者,周孔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损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观。 在《论 语》中,由孔子直接讲“天”的有12处,分别出现在《八佾》、《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颜渊》、《子张》、《尧曰》、《阳货》章中。除去天命外,与天相关的有15处:《八佾》、《里仁》、《泰伯》、《颜渊》、《季氏》、《宪问》、《微子》、《子张》中的“天下”,《公冶长》中的“天道”,《季氏》中的“天子”。其中,“天下”多有四海八方六合之意,“天子”是指承运上天而享有王命的人。 《论语》中与“命”有关的有《雍也》、《泰伯》、《子罕》、《先进》、《宪问》、《季氏》。“天命”在《论语》中正式出现过 的只有两处:一是《为政》篇中的“五十而知天命”,二是《季氏》篇中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此外还有四处值得一提:1、《雍也》篇中的:“亡之,命矣夫!”2、《先进》篇中的:“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朱子对这儿的“命”明确指出:“命,谓天命。”3、《宪问》中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4、《尧曰》中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个人认为,这儿的“命”也作“天命”解。但 这并非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入手处仍在《为政》和《季氏》两章中的“天命”。 正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所谓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非确数,只是表示进境过程而已。“天命,即天道流行而赋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当然只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5] 于此首先表明了天命是天道所赋予物的,是可赋予物的,是此事物之所以为此事物根据的。如前所述,孔子把知命作为为君子、立、知人的前提,可见知天命在孔子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 的地位。知,既是志于学、立于学、不惑所要达到的的目的,亦是进入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境界的起点。 志于学—立于学—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我们可以说这是圣人求学问学的近进之路,也是其人格与心灵培养的历程。知天命需要一系列的历程奠基,既是为“知”这一行为奠定深厚的基础,更是为进入下一历程作好准备。由开始的志于学,通过立志而确立毕生为之奋斗的价值目标。到三十而立于学,立于所学的主脉,由所学所得为自己对目标的寻求提供深厚的积累。再到不惑时,心中一片明朗,找到所学于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