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东亚的传播.ppt
英国近代钢铁技术在东亚的传播:以中国青溪铁厂和日本釜石铁厂为例British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s transfer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The Case of Qingxi iron works, China and Kamaishi iron works, Japan 方一兵 FANG Yibing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创始于1874年的日本官营釜石铁厂和1885年的中国贵州青溪铁厂分别是两国第一家新式钢铁厂,标志着中日两国钢铁工业和技术近代化的开端。作为两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厂,釜石铁厂与贵州青溪铁厂不约而同选择了英国引进设备和技术,这意味着英国近代钢铁技术是最早通过铁厂的建设传播到东亚的,但无论对于日本釜石铁厂还是中国青溪铁厂来说,这一阶段的企业运作以失败告终 。 英国技术在中国的初次传播: 贵州青溪铁厂的建设与失败(1885-1890) 青溪铁厂的筹设始于1885年,从筹设、选址、购置机器、聘雇人员到正式出铁,历时约5年。铁厂的设立与贵州巡抚潘霨密切相关。 潘霨(1815-1894),江苏吴县人。字伟如,号韡园。因医术高明,进京为奕福晋治病愈而进入仕途。先后任天津府知府、山东省登莱青道道台、浙江盐运史、山东盐运史、山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1874年随沈宝桢赴台湾帮办海防事宜,后升任湖北、江西巡抚等职。1885年署理贵州巡抚,1886年实授。 光绪十二年三月十九日设立贵州矿务总局 光绪十二年底,潘霨通过云贵总督岑毓英奏请调派潘露来黔兼办贵州矿务。此前潘露已来到贵州考察,选定在青溪、小江口安设厂局,并会商购办机器事务。 潘露(1827-1890) 字敬如,潘霨的胞弟。曾任广东批验所大使,1873年(同治十二年) 参与筹建广东军装机器局,1874-75年经办广州火药局。在兵器制造上独出心裁,多与西法暗合,深得广东人的推祟,洋匠自愧不如。两江总督左宗棠认为他是“天赋异能”,于1883年(光绪九年)将他调到江苏,任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总办,令他先制造崇宝沙、宝山、吴沁口、白茅沙等处炮台用炮。1884年秋他随左宗棠赴福州前线,腊月间奉命制造自制水雷。 选址与购置机器 选址与购置机器 1886年下半年,当了解到上海没有现成的设备可购时,潘霨决定派人到英国考察并购置设备。 徐庆沅(约1854-?),字芝生,长洲人。曾为候选通判,约1886年(或1887年)被潘霨任命为炼铁总局帮办,受潘露的调度。大约在同年,与翻译祁祖彝被派往英国学习铁厂设备运营与管理等。1896年,徐到汉阳铁厂制钢股任职,表现出很好的业务水平。 祁祖彝(1863-?),字听轩,江苏上海人(太原人,出生于上海)。1874年第三批大清留美幼童,赴美时12岁。前后居洋十年,入耶鲁大学。回国后在江南制造局习机器。约于1886年受潘霨委任,与徐庆沅一起赴英国学习。 潘志俊(1857-1919)原名志定,号子静。是贵州巡抚潘霨的次子。苏州府学附监生,光绪二年中顺天乡试举人。署山东登莱青胶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直隶候补道,署直隶交涉使。1884年至85年为内阁中书,赴朝鲜办理“甲申政变”善后事宜。光绪十二年(1886年)二月十三日随刘瑞芬起程出使英国,三月二十五日抵英国伦敦,被刘瑞芬委任为驻英三等参赞,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刘瑞芬卸任出使大臣,潘志俊也跟随回国。 “潘志俊在英为黔购炼铁机炉,亲往各厂考较颇精。据称要岁出铁十万吨,钢轨七万吨,须用熔矿大炉六座,别色炼钢炉四座,他项机器称是,约价三百万金。” ——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初八日,直隶总督李鸿章致盛宣怀电 选址与购置机器 叔侄 父子 上下属 兄弟 贵州巡抚潘霨 候选道潘露 (总理贵州机器矿务总局) 铁厂帮办 徐庆沅 翻译祁祖彝 驻英三等参赞 潘志俊 领导者 总运作和决策者 技术学习者,设备经办人 洋务派督抚 洋务企业官员, 熟悉洋务知识 受过西方教育或游历过西方的洋务知识分子 选址与购置机器 这是一个由洋务派督抚、洋务企业官员和洋务知识分子构成的关系网,这一关系网自上而下组成了技术引进的决策体系,但这一决策体系中尚无一人是真正掌握钢铁技术的。 这是一个完全由中国人构成的决策体系。这是青溪铁厂与其后的汉阳铁厂以及同时期的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有所不同之处。 由于史料所限,我们尚无法确切知道铁厂为何选择英国为设备引进国,以及三人在英国考察期间有关设备购置决策的信息来自何处。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中国方面来说,这是极具偶然性的信息接收过程。 Tees-side Engine Company , Middlesbrough Ingham sons , Wortley, Leeds Tees-sid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