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市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广州市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一、调研基本情况 - 5 -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 5 - (二)调研对象和方式方法 - 5 - (三)样本分布 - 6 - 二、我市企业“招工难”现象 - 7 - (一)近两三年“招工难”问题在八成企业中不同程度出现 - 7 - (二)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招工难”现象较为突出 - 9 - (三)企业最难招的工种以普通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为主 - 9 - (四)41%的企业评价2009年以来招聘形势比往年更难 - 10 - (五)2010年春节前后广州市企业“招工难”现象延续 - 11 - (六)走访企业个案 - 14 - 三、我市企业“招工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14 - (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地区间竞争加大,区域性招工难问题严重 - 14 - (二)金融危机影响减弱,企业生产复苏、产能扩张,带来阶段性、局部性招工难 - 14 - (三)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不足,招工难与就业难矛盾加剧 - 15 - (四)利润空间狭小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导致招工难的关键因素 - 16 -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21 - (一)主要结论 - 21 - (二)政策建议 - 22 -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背景和目的 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趋缓,整体经济和出口形势的好转,我市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好转,用工呈现恢复性反弹。部分行业、企业相继反映“市场招工难”、“订单回暖愁招工”等,新闻媒体也相继报道广东及广州的“用工荒”问题,引起了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为全面掌握广州市企业“招工难”问题的现状、分析成因,研究作为用工主体的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决定因素,我们试图从企业自身内在因素的角度揭示其与招工难的关系,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专门调研小组,联合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专题展开关于企业“招工难”问题调研活动。 (二)调研对象和方式方法 调研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组织企业座谈会、上门走访等方式,采集第一手数据。(1)通过全市12个区(县)人力资源分市场向600家企业发放了抽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1份[备注],有效回收率为69.0%。(2)实地走访了广州天河软件园高唐新建区、东方国际集装箱广州有限公司、黄埔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增城东方刺绣有限公司、利亚华南便利店有限公司等园区及企业,调研企业情况。(3)1月28日,邀请光宝集团、国光电器、广州手表厂等12家规模企业老总进行座谈,充分听取企业管理层意见。(4)2010年春节后,召开了驻穗劳务机构工作座谈会,加强与各省(市)的劳务交流,共同研究探讨流动人员就业管理服务的现状,引导跨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5)正月十五后,在广州市“春风行动2010”系列现场招聘会前三场,向进场求职者随机派发了30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答卷1525份,有效回收率50.8%。 本文所引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问卷调查数据。 (三)样本分布 按行业类型划分,制造业企业151家,占38.6%;批发和零售业45家,占11.5%;住宿和餐饮业43家,占1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7家,占9.5%;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企业27家,占6.9%;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各16家,各占4.1%,其他40家,占10.2%。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内资企业264家,67.5%;港澳台企业78家,占19.9%;外商投资企业49家,占12.5%。按用工规模划分, 200人以下企业165家,占42.3%;200-500人企业127家,占32.4%;500人以上企业99家,占25.4%。按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划分,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以下的企业60家,占15.4%;500-1000万的企业36家,占9.2%;1000万-1亿的企业188家,占48.0%;1亿元以上的企业107家,占27.4%。 图表1 企业样本行业类型分布 行业类型 样本数(家) 占比 (%) 制造业 151 38.6 批发和零售业 45 11.5 住宿和餐饮业 43 11.0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37 9.5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27 6.9 建筑业 16 4.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6 4.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6 4.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8 2.0 房地产业 7 1.8 金融业 6 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 1.3 教育 5 1.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4 1.0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 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2 0.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