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代的养老政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议唐代的养老政策 【作者】杨 繁 【关键词】唐代??老人??养老政策 【指导老师】刘旭东 【专业】历史学 【正文】 引??言 关于唐代养老问题,学界已取得一些成果,如陈明光的《唐代的侍老制度》(《文史知识》1991年第11期)、张国刚的《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王先进的《唐代的家庭养老》(《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牛致平和姚二团的《唐代的敬老风尚》(《琼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以及盛会莲的博士学位论文《唐五代社会救助研究》中的唐五代时期政府与民间救助问题的相关论述等,这些研究都为我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从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大多是从某一个角度对唐代的养老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系统的梳理唐代的养老政策的尚少。因此,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唐代的养老政策,以对当今的养老问题提供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借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就,社会保障中尤其是养老政策值得称道。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养老制度走向完善阶段。 一、唐代养老政策的内容 (一)养老政策的适用范围 ?唐代对官员的养老和平民的养老分别作了具体的规定。 1、官员的养老条件 古代史书中把官员退休养老称“致仕”、“致事”、“致政”等。唐代官员的致仕条件,《通典》卷三三《职官?致仕官》记,主要以年龄和身休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年七十以上应致仕”,但若政绩显赫,“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反之也有不限于七十而致仕,对那些为官既久,才能政绩庸庸碌碌,甚少作为者,以及“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据此可见,唐代致仕标准较为灵活,视其官吏年龄、身休、政绩状况,可提前或推后,但绝大多数朝中官员都是七十而致仕,基层官吏年到七十则一律致仕。 《旧唐书?宋璟传》记,开元贤相宋璟,以政绩卓著彪炳史册,按时致仕堪称典范。开元二十二年(732)宋璟年满七十,即给玄宗上表一再恳求致仕,“臣闻力不足者,志则更衰;心无主者,疾而尤废。臣昔闻其语,今验诸身,况且兼之,何能为也”。这种虽身为朝廷要官,身体力行国家致仕标准年龄的自知之明举止,深使玄宗感激。至于年过七十“齿力未衰”,继续留任者多为元老重臣,因工作所需而虽经本人多次要求,但诏令不许,此类在整个官僚队伍中居极少数,如杜佑、裴度等等。对年未七十,因身休衰老和其它原因而致仕者亦多有人在。据新旧唐书所记,高宗初年六十岁致仕者有薛收等。唐玄宗时宰相张说,因受到御史中丞宇文融、李林甫和御史大夫崔隐甫等人诬陷,于开元十四年(726)下诏致仕,年六十。 2、 平民百姓的养老条件 唐代时期总体上以18~20岁为中男,21~59岁为丁男,60岁以上为老男。60岁的老男即可享受授田4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其余为口分田),免除课役,而且也没有兵役的征发任务的养老权利。相对官员来说,入老年龄的划定对平民来说更具有实际上的意义,直接关乎他们的老年生活的保障问题,直接关乎他们的赋役负担。高祖建唐伊始,重整律令,就提到入老年龄的划定问题。武德七年规定:“六十为老。”[1]高宗、武则天执政时期,仍沿用前朝的养老制度而无大的变动。中宗时入老年龄有所提前。据载,神龙元年,韦庶人为皇后,“务求媚于人,上表请以……五十八为老,制从之”。[2]也有记载说是以59岁为老。[3]韦氏诛后复旧。代宗时,又提前到五十岁。[4]入老年龄的提前,实际上使更多的平民老人免除了赋役负担而享受国家政策的关怀。 ??(二)养老政策的内容 通过不同养老条件的确立,唐代对官员和平民的养老政策也给予了不同的规定。 1、官员的养老政策 为了鼓励官员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唐时曾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给致仕官以优厚待遇。 从政治上,对政绩显著有功之臣致仕时,不但加晋级,使其保持比原来更高的政治荣誉,相应提高体禄待遇,并允许致仕官仍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决策。太宗贞观二年(628)下诏,凡三品以下、五品以上致仕文武百官,每月朔(初一)望(十五)时为“参朝之日,宜在本品现任之上”,即允许排在本品阶职官之前参朝。《旧唐书?李靖传》记,李靖致仕后太宗允许“每三两日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对声望极高,品端行正官吏致仕后百官曾列队送行出宫城外。天宝三年(744)太子宾客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亲为饯行,赋诗惜别,并令六卿百官供帐长安东门。对此玄宗曾言,“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就是说,这不仅是惜贤尊老,也是在教育臣民百性,要形成一种风气。对致仕官在政治上的另外一种特珠待遇,就是致仕官员死后可允许子孙入朝为官。《唐会要》卷45《功臣》条记:高宗总章元年(668)规定,第一等功臣,其亲属在朝无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选一人授五品官;第二等功臣,无五品以上官者,后代可选一人为从六品官。 在经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