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黄花蒿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ocVIP

【毕业论文】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黄花蒿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抑制剂和激活剂对黄花蒿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贤洪 【关键词】黄花蒿??多酚氧化酶??抑制剂??激活剂 【指导老师】乔 辰 【专业】生物 【正文】 1?前言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又名臭蒿,系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 L.)?艾蒿组(Sect.A.Bess.)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为我国传统中药、地道药材,民间用作消暑、泻热、凉血、消肿、止汗等。我国医药工作者于上世纪70年代初从黄花蒿中发现一种新型的抗疟成分—青蒿素(黄花蒿素),它是一种无色针状的结晶,熔点156~158℃,[a]=+66.3(c=1.64氯仿),高分辨质谱(m/e288.1472图1M+)及元素分析(C 66.72?% H 7.26?%)显示其分子式为C15H22O5,是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受热容易分解[1]。由于青蒿素结构独特,具有抗疟、抗肿瘤、抗病原体、解热和镇痛、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对恶性疟、脑型疟、间日疟具有特效、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并且已将以青蒿素为主的联合疗法视为“人类战胜疟疾的最后一次机会”[2]。目前我国医药界已经成功地研制开发出青蒿素系列衍生药物,2006年我国青蒿素类药品获得了WHO供应商的资格,这个标志着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首次敲开了世界的大门。它和传统的抗疟疾药相比,治愈率高达95%以上,并且副作用很小,因此被西方媒体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 黄花蒿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我国大部分省区、亚洲其它地区、欧洲东部及北美洲均有野生分布。多生长于海拔50~4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在600 m?以上地区仅有零星分布,我国从海拔50 m?的沿海地带至海拔3650 m的青藏高原均有分布,具有多种生态型[3]。但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不同,欧洲品系为0.03~0.22?%,美国品系为0.05~0.21?%,中国品系为0.01~0.5?%[4]。重庆酉阳的栽培种中有青蒿素含量高达1.2~1.5%的单株系[5],广西产黄花蒿植物中青蒿素含量一般为0.4~0.8%。钟国跃等[3]从生态学角度进行了黄花蒿的生态环境调查及青蒿素含量测定表明:华中地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武陵山地区内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普遍较高,平均在0.48~0.88?%之间,最高可达1.02%。同一分布区内,生长在石山上的黄花蒿类型青蒿素含量较高。黄花蒿植株中含有青蒿素的部位有叶片、幼茎、花蕾、花和种子,不同部位中青蒿素含量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花蕾、叶片、茎枝和种子,在其植株主茎和枝条上的叶片中,青蒿素含量均呈下部、中部、上部依次递增的分布规律,花期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青蒿素在花序中的含量比叶中高4~11倍[6]。 植物体内的酚氧化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其一催化邻位二酚或多酚氧化为相应的邻位二元或多元醌,称此类酶为邻苯二酚氧化酶(Catedrolase. Catedrol oxid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等。其二催化单酚氧化为单醌,被称为酚酶(Phenolase?)。在这两种基本类型之外,另一部分酶既能催化邻位酚,也能催化间位酚,被称为对苯二酚酶或漆酶(p-diphenol oxadise or Laccase)。国际酶学委员会命名邻位多酚氧化酶为EC 1.10.3.1,对位多酚氧化酶为EC 1.10.3.2,而把单酚氧化酶命名为EC 1.12.18.1[7]。一般植物中主要含有酪氨酸酶和邻苯二酚酶,动物中以酪氨酸酶为主;而对苯二酚酶主要存在于真菌和部分植物中,迄今为止的大多数研究都以邻苯二酚酶(o-DPO, EC 1.10.3.2)为主要对象[8]。广义上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 EC 1.10.3.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含铜氧化酶,属于末端氧化酶系统,且是严格的质体酶,有活性的多酚氧化酶被广泛定位于完整细胞的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中[7]。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酚类物质氧化为醌类,从而完成相应的生理功能。 PPO广泛存在于许多植物组织、一些真菌和某些动物中。在昆虫体内,PPO参与外甲壳的硬化及其自身的保护作用;在人体内,PPO与皮肤、毛发和眼部的色素形成有关;在植物中,PPO可使植物组织增加抵抗微生物侵染的能力,它所催化的反应产物醌类经进一步聚合生成不溶性黑色聚合物,抑制了感染的扩散。大多数果实和蔬菜在采摘和收获后,PPO所引起的反应常会使果肉褐变,产生异味,并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等,这些情况均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希望看到的[9]。 测定黄花蒿中PPO活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