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毕业论文】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群芳亭》看赛珍珠的文化观念.doc

【毕业论文】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群芳亭》看赛珍珠的文化观念.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题】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群芳亭》看赛珍珠的文化观念 【作者】谭婧 【关键词】赛珍珠??《群芳亭》??伦理观??女性观??教育观 【指导老师】康建兵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赛珍珠?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她在中国生活长达41年,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她身上,体现着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理解、共融。 赛珍珠的人生有大部分是在中国度过,她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教育,从而使她的作品可以从中西两个角度来解读,然而正是中西两种角度的解读使得人们对赛珍珠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赛珍珠是一位被误解、误读和忽视的作家,这与她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美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赛珍珠被一些研究者逐步接纳时,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以中国农村生活为题材,其中也渗透着强烈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研究过程中,人们都始终关注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三部曲,然而《群芳亭》也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之一,《群芳亭》这部作品中对于中西方文化冲突这方面也有很深刻的表现。研究者对于《群芳亭》的研究大多着手于女性个体主义这方面,如郭英剑《寻求女性个体生命的意义—论赛珍珠的群芳亭》(《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史炎赟《庭院里的男人和女人——论赛珍珠群芳亭中的两性自由与平等》(《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等,对于从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这一角度来研究《群芳亭》的却很少。 赛珍珠一生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这样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她的创作,以致她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她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中国作为背景来创作的,《群芳亭》这部作品也就是以中国的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有影响的贵族家庭的当家主妇吴太太,她聪慧、能干,将整个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她一直只是在履行着作为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将自己所有的都给了家里人,自己却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情。因此在她40岁生日时,她宣布从此以后要为自己考虑,并且还主动为丈夫纳妾,也正是此时,一个名叫安德鲁的洋教士走进了这个家庭,他带给了苦闷中的吴太太所需要的东西—西方文明中的先进思想和爱情,在他的启发下,吴太太逐渐挣脱了旧思想的束缚,找回了自我,蜕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小说的故事情节来源于赛珍珠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也渗透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观念,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40几年的外国作家,她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两种文化的侵入使得赛珍珠的思想观念中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双重性,而这里的双重性则表现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融合. 这种现象在小说《群芳亭》中表现得很突出。透过这部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作者思想观念中也突显出这一特点,尤其是在她的伦理观、女性观、教育观以及一些传统观念中体现得犹为明显。 一、伦理观 赛珍珠自幼受教于前清秀才孔先生,作为赛珍珠的家庭教师,孔先生对她的教育就像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一样。孔先生在教赛珍珠读书写字的同时,也向她灌输孔子的儒家伦理思想。孔先生因为自己和孔夫子同姓而自豪,因此对赛珍珠大讲特讲儒家学说、观音菩萨、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等,这对赛珍珠的思想影响极大。儒家伦理的中心思想是“仁”,对于“仁”,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它教导人们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在延伸到爱别人的父母兄弟,直至爱众人,这样,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思想必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中国文化在等级观念较强的同时,又表现出重关爱、重同情的一面,两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传统伦理中,赛珍珠发现了中国之美——伦理的美、和谐的美。如果将这种“仁爱”的思想延伸到更深的层次,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天下一家”是它最高的境界,从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可以看出,在她的思想中,也有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期望。由于赛珍珠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使她深刻地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家成了一个法律单位,一切行动都要遵循整个家庭而来,在这个家庭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人人都要有光宗耀祖的意识,数代同堂成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兴旺的表征。 在这种大家庭中,赛珍珠看到了家庭体制的完善和家庭的和谐,因此她在《我的中国世界》里指出:“中国人意识到个人需要个人的小天地,但又要靠近大家,特别是靠近自己亲近的人。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沐浴着几代长者的慈爱,成年人则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老年人受到爱戴和尊敬,他们不会像美国的老人那样被送到养老院。”[1](P60)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