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试论杜甫诗歌中表现的人民性.docVIP

【毕业论文】试论杜甫诗歌中表现的人民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杜甫诗歌中表现的人民性 【作者】艾 燕 【关键词】?杜甫??诗歌??人民性 【指导老师】冉晓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精神的交流和爱的关怀,精神上的孤独、失落、空虚感日甚一日。尤其是青年一代中许多人只一味追求享受,忘了民族、国家和人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人意识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漫长的,在这一征程上,随着经济的腾飞,需要精神文明这坚强的一翼。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并从其精华中得到净化和启迪,重拾起破碎的人文关怀。 有评论家说,“悲悯”和“拯救”是伟大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杜诗便是这种伟大作品的典范。杜甫及其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上个世纪内,已有无数学者对杜甫作品的人民性作了明晰的阐述,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阐述过这个问题。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中专立一章在其第二节里以大量篇幅论述了杜诗人民性的三个特征: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傅庚生在《杜诗散绎》中用了两章来专门阐述杜诗的人民性。除了专著形式外,对杜甫诗歌中的人民性的研究还散见于一些期刊杂志中。本课题从多方面选取部分最具典型性的杜诗,从杜甫自身经历来探寻其人民性的发展轨迹,在前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杜诗人民性的三个特征,并深入剖析其相互间的关系,挖掘出杜诗人民性的丰富内涵和内部的密切联系。通过对杜诗人民性的深入认识,以期让人们得到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在人情、信仰日益冷漠淡化的今天,借此审视传统文化精华的机会唤起现代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 一、杜甫诗歌人民性的发展轨迹 杜甫的一生,与时代联系至为紧密,他的全部诗歌创作,可以说是那个盛衰巨变的特定时代的纪实与缩影。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对具体历史事件记录的同时所展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全景及紧贴其中的他的自身经历与心路历程。弗洛伊德说,文学是情感发泄的产物;司马迁也说,诗300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不能实现的梦,在诗中就变成了忧。 纵观杜甫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一个“忧”字,即:忧国、忧民、忧己。这种忧也不是他生来便有的,他也曾有过“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惬意生活。青年时代的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能够使他有裘有马,允许他用放荡与清狂来鄙视人世的庸俗,可是却没有能使他放开眼睛直视现实的生活——只有由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才能在一个诗人心里燃烧起对于人民和国家的热爱。[1](P20) 十年的长安求仕生活使杜甫认识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激荡在诗人心中便生出了忧的情绪。长期的流亡生活让杜甫对黑暗现实的的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接近人民,由于了解到统治集团的开边战争和为了满足他们荒淫生活而无度的征税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其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其忧患的范围也由为个人利益、一己荣辱而转为为国家社稷、天下苍生而忧。这个转变过程中杜甫的人民性也逐渐深刻。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渗透在有关政治、社会的诗及一些咏物、写景的作品中。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⒈?对人民的深切同情?⒉?对祖国的无比热爱?⒊?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 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悲悯在杜甫的诗歌中表现为对人民的深刻同情,这是杜甫诗歌人民性的第一个特征,也是杜甫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⒈民胞物与,推己及人 杜甫对人民的同情范围很广,首先表现在他民胞物与的思想:天寒地冻时,诗人想到“渔父天寒网罟冻”(1)便为其生活担忧。当他流亡漂泊荆湘时,对为他一家操舟,常常顶风行船的舟子心存感激,有诗(2)道:“舟子废寝食,飘风争所操”。渔父、舟子苦,但比起岸上山石间的采蕨女的苦来则尚属幸运,能遂生理,那些采蕨女,“丈夫死百役”,白天靠采蕨卖钱纳赋税,晚上回到“空村”悲号,凄苦无依。杜甫同情百姓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完全不带身份阶级观念,哪怕是那些身处社会最底层毫无人格尊严的女乐歌妓,杜甫也对她们寄予同情“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3)、“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4)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更别说是歌妓,她们完全是供人娱乐的玩物。而杜甫写歌妓却始终怀着对其人格的尊重。“别人拥妓也许觉得快乐,可杜甫却往往‘听曲低昂如有求’。”(5)[2](P15)正因为杜甫尊重她们,把她们看作跟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才会听出她们凄苦的曲外之音。这“声音”触动了诗人的灵魂,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将这份情倾注于笔端便成就了杜诗字里行间闪耀着光芒的人道主义思想。 正因为杜甫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不断地扩展着他的眼界,他注意到了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身受着双重压迫的妇女命运尤为悲惨。[3](P164)《负薪行》便是他在夔州时对男尊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