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索理良方》临证运用及其学术思想探讨.docVIP

医学论文:《索理良方》临证运用及其学术思想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学论文:《索理良方》临证运用及其学术思想探讨.doc

【关键词】? 《索理良方》 淋证 口眼歪斜 不寐 痞证  《索理良方》是一本验方集,现存的书稿只14方,所治病症为内科范围。近年来,笔者临证试用其方,疗效肯定。现以其中原文配笔者验案介绍如下。  1? 淋证  原文:桃仁四钱、五味子三钱、五根草鲜者八叶,治尿紧频频、小腹欠舒(五根草是车前草的闽南异名)。  案例1:患者,男,54岁。主诉:尿频、尿急20 d。尿频夜甚,断续难尽,无尿痛,伴会阴不适,下腹坠胀。b超示: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曾服用环丙沙星、前列康,无明显效果。查:舌尖红,苔黄厚,脉弦数。诊断为热淋。药用:桃仁12 g,五味子9 g,鲜车前草8叶。每日1剂,水煎服。服2剂,症状即有改善,15剂后症状消失。  2? 口眼歪斜  原文:?莶、鸡血藤各一两,治面风口歪。  案例2:患者,女,40岁。主诉:口角歪斜4 d。患者于下半夜开门受冷,次晨口眼歪斜,左耳下轻微疼痛。ct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经滴注3 d未改善(用药不详)。诊见:左侧口角下垂,球结膜暴露,流泪,鼻唇沟平坦,手足活动自如,舌苔薄白。诊断为中风(中络)。药用:?莶根30 g,鸡血藤30 g。每日1剂,水煎服。4剂后左耳下疼痛消失,口眼歪斜改善。续服20剂,患者症状消失。  3? 不寐  原文:红花四钱、柴胡四钱、丹参五钱,治不得入眠。  案例3:患者,男,34岁。主诉:入睡困难,睡而易醒8个月。患者因办厂忙碌,数日少能回家睡觉,其后即难于入睡,每日睡眠不足4 h,入夜即紧张。不敢服用镇静药,曾在他处服用中药30余剂,方中多为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之类,疗效不佳。现证:身体壮实,精神委顿,舌苔薄白,脉弦涩。诊断:不寐。药用:红花12 g,柴胡12 g,丹参15 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复诊,患者基本正常。续服5剂,3个月后患者以腰痛就诊,谓失眠无反复。  4? 痞证  原文:香橼七钱、吴茱萸钱半、蓬莪术三钱、黄连二钱,治腹中胀满。  案例4:患者,男,24岁。患者2个月来心下痞塞由轻而重,食少易饱,腹胀不适,无腹痛,无嗳酸,大便每日1次,量少。1年前有类似病史。b超示:肝胆无异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诊断:痞满。药用:香橼20 g,吴茱萸4 g,莪术10 g,黄连6 g。每日1剂,水煎服。5剂后症状消失。续服10剂,两年来无反复。  5? 关于《索理良方》的学术思想  《索理良方》组方简练,最多只有4味,而剂量较大;对病症的表述虽稍嫌笼统,但掌握好针对的疾病,疗效肯定,有民间验方的特点。书中用药最大特点是与传统的理法及经典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功效不一致。如用白术和白芍治便秘、用红花和柴胡治失眠等,都似乎没有依据,而其实有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药理与病理有了进一步认识,后世医家已知道其中一部分内在的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整理者蒲明轩的学术观点值得探讨。蒲氏通过临床验证,于“屡试不爽”之后,认为“药之与病,南辕北辙,无吻合者”,是其中的道理还不知道,“有效即在理”。于是提出了相关的两点看法。  5.1? “本草有所未尽”、“圣贤有所不明”   清代集大成的御篡《医宗金鉴》,卷首便有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医书肇自《灵》、《素》,方药著于汉唐。宋元而后,著述皆补救之文。后世鲜淹贯之儒,非有明镜,以烛其源流。”   这种厚古薄今的观念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一脉相承,理论首推《灵》、《素》,方药但宗汉唐,认为后世医者唯有释其微奥,不可逾越。蒲氏以严谨态度看待本草的记载和圣贤的著述,认为“本草有所未尽”,“圣贤有所不明”,在当时可谓大胆而近于叛逆,是学术思想的突破。  5.2? “未谙其理,口给臆断而圆其说,不亦自欺乎”   即使现在,临床医生用中医理论书写病历,病证既定,便没有不知道的病因,也没有说不清的病理。其间不免随文附会,自圆其说。这是因袭已久的治学陋习。  历代中医著述,涉及理法,附会之语并非少见。蒲氏明确提出对于方药理法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对“未谙其理,口给臆断而圆其说”,正点着了中医学术研究的软肋,不仅在当时难得,现在也依然有借鉴意义。  《索理良方》成书于道光甲申,《医林改错》成书于道光庚寅,分别在1824年与1830年,相差6年,在同一时期。《医林改错》的作者王清任,直接观察人体内脏,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病理,临床上则大胆应用行血药;《索理良方》提出“本草有所未尽”,“圣贤有所不明”,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态度对待学术,临床上则大胆应用民间验方。他们都不同凡响,冲出传统。

文档评论(0)

专业好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