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年来随着制度经济学和经济研究数量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组织研究更注重在厂商治理与企业内部组织上寻找厂商数量多寡之间以及在产业之间厂商数量多寡的差异导致的厂商行为和绩效的不同,考虑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从而使研究更加接近现实,对解释和指导现实经济实践更加直接。 五、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学科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那时产业的概念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相应地学科专业也设立了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 直到改革前,我国一直缺乏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由于在经济建设中我们仍然遇到与产业组织有关的问题需加以解决,因此,经济学界还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在苏联范式下进行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进入6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研究分析工业托拉斯的优点(李必强,1968),但由于这些研究仍然是在传统范式下进行的,其研究的出发点只是如何通过计划来引导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因而这些研究均未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马歇尔冲突”有理论上的分析。 1978年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在整个80年代,从研究的理论视角和范式看,具有明显的过度性和双重性:一方面传统的范式和在传统范式影响下进行讨论的问题仍然得以继续;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一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范式对我国产业组织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些大学也开设了产业经济学课程。 1990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做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初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最早介绍到我国的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W?G?谢佩德(W?G?Shepherd)的《市场势利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该译著于1980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了。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以产业经济学命名的著作,在国内影响较大,其后国内出版的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基本框架大多与其相近,尽管这本著作没有附参考文献,但从书中所引的数据来源和理论框架来看其受日本产业组织理论影响的痕迹很重,与西方不同,它的研究范围较宽泛,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主流经济学的要求。 同年,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和清华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经济管理讲习班,编印了《产业组织经济学》,比较系统地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介绍。 1988年,日本学者植草益的《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国外产业组织理论的译著,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不到10万字,但结构框架比较完整。随后,国内又陆续翻译出版了几本西方学者研究产业组织的著作,如: 克拉克森(Clarkson,K.W.)和米勒(Miller,R.L.)的《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丹尼斯?卡尔顿(Carlton,D.W.)和杰佛里?佩罗夫(Perloff,J.M.)著的《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施蒂格勒(J.Stigler)的《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上述著作的翻译出版,对我国产业组织范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 进入90年代以后,进入一个新范式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繁荣阶段。经过改革开放10余年的引进、吸收,新的研究范式已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范式,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的经济转型期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国内一部分学者也开始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展开研究。 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活跃,出现了一批分析比较规范的研究成果: 如陈小洪、金忠义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1990,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是国内学者编著的针对国内读者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状况的专著; 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1991,中国经济出版社)和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199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书同时荣获了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 夏大慰的《产业经济学》(1994,复旦大学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教材。 将体制因素包括在产业组织的研究框架内,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体制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