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泄泻_《中医内科学》教案.doc
南方医科大学
教 案
2006 — 2007 学年 秋 季学期
所在单位 中医药学院
系、教研室 内科教研室
课程名称 泄 泻
授课对象 2004级中西结合
授课教师 孔炳耀
职 称 副教授
教材名称 中医内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泄泻 授课形式 大课 授课时间 2006/10/8 授课学时 4课时 教学目的
与 要 求 了解泄泻的概念;了解泄泻的预防和转归;了解泄泻与腹泻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内容;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掌握泄泻的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泄泻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基本内容 泄泻的概述,证候特征,病因病机,中、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泄泻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重 点
难 点 1.中医辨证要点;
2.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主要教学
媒 体 多媒体幻灯片 主 要 外
语 词 汇 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 中西医结合肠道激惹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胃肠动力药与中医疏肝理气结合治疗可提高本病的临床效果。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中医内科学》张伯臾·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刘茂才·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 课后体会 达到课堂教学目的,结合临床实例可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一、概述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易反复发作,有的随个人体质、季节、地域之不同又各有兼症。
[病名]
泄: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
泻: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下者称之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医旨绪余·泄泻辨》:“愚谓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
泄泻一病,《内经》以“泄”称之,汉唐书包括在“下利”之中,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本病首载于《内经》,称本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论述全面,这后世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提出“下利”之病名,包括泄泻与痢疾,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唐宋以后正式提出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导致泄泻。
秦汉——《内经》:称“泄”(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难经》提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种泄泻。病因有风、寒、热、饮食起居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种,而对泄泻的论述概括为实热和虚寒两大类,并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之法。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喜则散,怒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气夺散,必致溏泄,皆内所因。”提出情志失调病因说。
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金匮十全五泄法后论》认为各种类型的泄泻,皆离不开湿。“故湿之气……相乘而为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甚则为泄。”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观念。
明·张仲景《景岳全书·泄泻》:“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利水治泻,习惯称为“利小便则实大便”。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上的一大发展,具实用价值。
清代值得一提的是,林佩琴《类证治裁·泄泻》中对真阳虚而泄泻(五更泻),其论理法方药,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围]
本病与西医腹泻的含义相同,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有较强的季节性,好发于夏秋二季。慢性腹泻是指反复发作或持续2个月以上的腹泻。
有一种医学上称为肠易激综合征习惯称慢性肠炎、神经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粘液性结肠炎、结肠功能紊乱
病机关键:脾虚湿胜。
“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景岳全书·泄泻》)”。
“无湿不成泻(《医宗必读》)。”“脾土强者,自能制湿,无湿则不泄。若脾土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
“泻由脾湿,湿由脾虚(《罗氏会约医镜·泄泻》)。”
“至于肝郁乘脾,肾虚无能助脾而致泄泻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