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行为举止异常 害怕与异性接触 害怕学校的健康检查 不喜欢参加体能活动或体育课 出现奇特或不寻常的性行为 言语上表达受到侵害 极度害怕身体与他人接触 虐待 管教 动 机 憎恶、蓄意伤害 爱护、希望孩子变好 行为表现 情绪发泄、怒气 理性态度 尺 度 过份的 合理的 身体伤害 留下伤痕的 感觉痛、没有伤痕 身为责任通报人,法律赋予教师的角色是「通报」,因此只要发现疑似家庭暴力、性侵害、需国家保护的学生,且符法条或相关规定之指标,就应通报,交由社政单位判断是否开案或转介相关单位协助。 由于通报后,社会工作者仍需访视、评估,因此不论以电话、书面传真、或e-mail等方式通报,数据尽可能完整,将节省社政单位再次查证的时间与人力,数据应包括儿少的基本数据(姓名、年龄、电话、地址等)、受伤情形、受虐史、家庭状况、生活照顾情形等。 教育人员系属责任通报人员,应于知悉24小时内传真通报单至各县市政府社会处/局或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若需回复处理情形可于通报单上勾选须回复。 有相关疑问咨询,可以洽询各地县市政府社会处/局、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非上班时间可拨24小时妇幼保护专线113咨询。惟发生立即性危险时,请打110,由警察先行处理。 通报的责任─应于24小时内通报主管机关。 通报的方式─于24小时内填具通报表,以电信传真等方式通报各主管机关;情况紧急时,得先以言词、电话通讯方式通报,并于24小时内填具通报单送主管机关。 配合调查及提供资料的义务─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47条第2项、家庭暴力防治法第50条第4项规定,通报后,为协助儿少保护案件调查,教育人员负有配合主管机关并提供资料的义务。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61条:违反第34条第1项无正当理由者,依法应处新台币6,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锾。 家庭暴力防治法第62条第1项:违反第50条第1项规定者,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处新台币6,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锾。 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第36条:违反第9条第1项之规定者,处新台币6,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锾。 儿童是人类延续的珍贵资产,攸关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 儿童是独特完整的个体,享有安全及身心成长的基本人权。 政府有权利介入家庭,防止父母滥用亲权的不当行为。 改善家庭功能与亲子互动,确保儿童获致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暴力不会经常发生,即始发生也不会恶化。 事实-家庭暴力具有隐密性,发觉不易,在被视为家务事的社会观念影响下,实际发生的案件数远远大于通报或求助呈显的数据。 施虐者通常没有成就或社会地位,对所有的人都是暴力相向。 事实-施虐者中不乏工程师、医生、律师或企业家等专业人士;也有许多施虐者只在家里施暴,在其它场合却可能表现得温文有理。 不打不成器,管教都是为了孩子好。 事实-施虐者的非理性行为通常与子女的行为无关,往往是因为无法妥善处理本身的情绪与压力。 家庭暴力指的是「家庭成员间实施身体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为」。 身体上不法侵害指的是:虐待、遗弃、押卖、强迫、引诱从事不正常之职业或行为、滥用亲权、利用或对儿童少年犯罪、伤害、妨害自由、性侵害…等,包括有鞭、殴、踢、捶、推、拉、甩、扯、掴、抓、咬、烧、扭曲肢体、揪头发、扼喉头、或使用器械攻击等方式。 精神上不法侵害指的是: 言词虐待:用言词、语调予以胁迫、恐吓,以企图控制被害人。如谩骂、吼叫、侮辱、讽刺、恫吓、威胁伤害被害人或其亲人、扬言使用暴力等。 心理虐待:如窃听、跟踪、监视、冷漠、鄙视、羞耻、不实指控、试图操纵被害人等足以引起人精神痛苦的不当行为。 性虐待:强迫性幻想或特别的性活动、逼迫观看性活动、色情影片或图片等。 凡是违反个人意愿的性交行为及利用个人从事色情表演、拍A片或裸照,即为个人性侵害。性侵害已侵害到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及性自主权。 性侵害种类 性交行为 性骚扰 猥亵 调戏 在儿童、少年成长阶段,家庭及学校是其社会化时间最长的学习场域,因此父母与师长是儿童、少年关系最密切的成员。 儿少保护的法令,如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儿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条例等,皆赋予老师「责任通报」的义务。 第?34?条 医事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教育人员、保育人员、警察、司法人员及其它执行儿童及少年福利业务人员,知悉儿童及少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立即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通报,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第41条 医事人员、社工人员、临床心理人员、教育人员、保育人员、警察人员及其它执行家庭暴力防治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知有家庭暴力之犯罪嫌疑者,应通报当地主管机关。 第8条 医事人员、社工人员、教育人员、保育人员、警察人员、劳政人员,于执 行职务知有疑似性侵害犯罪情事者,应立即向当地直辖市、县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